专栏名称:荞爸的澳洲来信
作者: 荞爸
简介: 请打开信封,听我慢慢讲述,一个二线城市小公务员是怎样移民澳洲的。

移民以后,我改变了三种对疾病的认知

发布时间:2019-03-15 08:36:16
分享到:

经常有朋友留言要我写一写澳洲的医疗体系。但是,来澳洲两年,我自己连感冒也没得过一次,只是偶尔带女儿去看个手脚擦伤、咳嗽发热什么的。看病也只见过全科医生(GP),医院的大门也从来没进过。

所以说,要我来谈澳洲医疗,就跟有请独孤求败来谈谈比武落败的感想一样, 让我有点茫然不知所对。

也听说过新老移民对澳洲看病贵且慢颇有微词,但由于亲身经历有限,我也没法硬要伸张自己的发言权去支持或者驳斥什么。

但是,我可以谈一谈的是,来澳洲以后我对疾病的认知有了很大的改变,称之为颠覆也不为过。

bigstock_Teddy_Is_Sick_682694.jpg
图片来源:Google
 

第一种认知:不是所有的病都是需要吃药的

记得在国内,女儿每次发烧,总要全家出动送医院,挂号、候诊、化验、开药一套流程走下来,在医院耗上半天是最起码的。

所以女儿在澳洲第一次咳嗽了两天后突发高烧,是让我有点紧张的。那是一个周末的傍晚,我比较熟悉的那个诊所已经关门,好不容易搜到一个一直开门到晚上八点的诊所。

诊所里候诊的病人寥寥无几,但我还是被告知需要等待四十分钟。

接待我们的是一个年轻的女医生,她大概问了一下症状,听了一下肺部,看了一下咽喉,然后就告诉我:

1. 这是普通感冒。

2. 体温一般两天就会降下来。

3. 咳嗽可能会持续二到六周。

4. 要多喝水。

5. 体温实在太高导致不适,就自己去买扑热息痛(Panadol)吃。

说完这五点,就把我们打发走了。

我的心中充满了狐疑:真的不用验个小血查查白细胞么?真的不用开点糖浆止止咳么?真的不用做做雾化么?

此后两天,我给女儿吃了两次退烧药,尽管她也没说有多不舒服。但过两天热度降下来以后,真的再也没升上去。

咳嗽,也在三周以后自己停了。

这让我想起,华人对澳洲医生的一种常见抱怨声——不给开药,让病人不是忍就是熬。

我觉得这种方法背后的基本逻辑是:人体对普通疾病是有自愈能力的,而药物总是有副作用的,为了让病好得快而吃药,其实是得不偿失的。

尤其是在维C银翘片、蓝芩口服液这两种国内医生逢感必开的药被爆出有问题以后,我更加坚信了这一点。

我又想起上高中的时候有一次学校大面积食物中毒,校领导听了校医的建议,让我们每个人不管肠胃有没有问题都要吃诺氟沙星以预防腹泻。现在想来,这就跟打青霉素预防扁桃体发炎一样,该是多么无知的校医,才会给出这样荒唐的建议!

当过度治疗成为一种常态,医生不开药反而会被病人说成无能,于是医生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就会开更多的药。

所以为何中国的医疗资源如此紧张?根本原因不是医者的失德,也不是体制的落后,而是常识的缺乏。

 

第二种认知:不是所有的病都是可以根治的

女儿在国内得了鼻炎,到了澳洲似乎也没见有多大好转,所以我带着她去找了华人全科医生,请他推荐一个专科医生(Specialist)看看。

他也简单问了一下女儿的症状,然后就告诉我:

1. 她的鼻炎并不严重。

2. 真心不建议我浪费钱去看专科。

3. 她这样的情况,专科医生两分钟就把你打发了。

4. 鼻炎,是治不好的。

说实话,他说的最后这一点,我内心深处也是有一点含糊的概念的,但听一个医生这样直白地说出来,我还是措手不及。

就像是明知道喝酒伤身,心里却总存着适量饮用可以养生的侥幸心理,但突然有一天某科研结论明确告诉你”喝酒对人没有任何益处“,有一种被一棒打醒的感觉。

国人常说“西医治标,中医治本”,西医是不是太不思进取了?再难治的病,难道不应该从人体阴阳五行入手,从整体上进行调理吗?怎么可以轻易放弃呢?

事实上,不妨仔细想想,我们周围的人所得的那些常见的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肠胃炎、关节炎、哮喘、痛经等等,有哪一样是可以根治的?

不管吃什么神药,挂什么神水,顶多可以减轻症状、延缓病情加重而已。

换种角度来说,承认疾病不能根治,其实就是承认人的不完美。病就是人体的一种缺陷,而因为这种缺陷我们必须要忍受各种各样的不便。

这就像为了食欲我们就要忍受排泄的不便,为了性欲我们就要忍受避孕的不便一样,既然做了人,就要坦然面对“不便”这一人生中最基本的现实,而且随着年龄增长,不便会越来越多。

我从前有一个70岁的华人房东,同时身患糖尿病和肾病,但她每天也就是遵医嘱吃药和注意饮食,从不听她抱怨自己命不好,也从没见她到处打听可以根治顽疾的秘方,每天都乐观开朗。她就是那个原意忍受不便、跟疾病和解的人。

而那些对权健之流顶礼膜拜的消费者,往往都是不愿跟自己的缺陷和解的人,总是心心念念要达到某种理想的健康状态,听到“根治”两个字,就跟武林中人听到了“九阴真经”一样,似乎是一下子找到了得道升仙的终南捷径。

悲哀的是,无论在他们头上打多少棒都打不醒。

 

第三种认知:不是所有的病都真的是病

我从小手足多汗,为此母亲曾带我去看过一个名老中医,老中医说这是气虚之症,开了一张方子让我调理。后来吃了许久也没见补进去的气产生了什么蓄水作用,也就放弃了。

但现在想来,多汗真的是一种病么?也就是跟人握手的时候会有所尴尬,让人误以为自己刚上了厕所没擦干手。

所以我在想,有时候我们所说的“病”,是否也就是一种跟常人不同的体质特征而已?

比如说我以前讲到过的狐臭,在国内被视作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疾病,得这种“病”的人常常耻于见人,只能到处从电线杆小广告上求医问药。

但是到了国外才发现,狐臭其实就是大部分人身上都带的体味,每天用点除味剂就可以清新无烦恼。

再比如说,国内的一种常见病叫“少白头”,得这种”病“的人就像是武侠书里鹤发童颜的老怪物一样招人异样的眼光,只能焗油染发以在人际交往中夹缝求生。

但是到了国外才发现,人的头发是可以有赤棕黄白各种颜色的,有不少年轻人的头发也呈现出“鬓已星星也”的模样,看上去也并不觉得老迈颓唐。

所谓“病”,就是给人的身体带来损伤、不适、不便的非健康状态,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把给自己带来“异端感”的体质特征也归于“病”的一种。

这种“病”并没有任何生理上的不适,而只有心理上的排异。排异排到一定程度,上网成瘾会成为一种病,结婚不生孩子会成为一种病,跟同性谈恋爱也会成为一种病。

相对于那些非权健而不能根治的疾病,我们更应该跟这样的“异端体质”和解,告诉自己:

“与众不同”并没有什么毛病,“少见多怪”才是人类需要根治的痼疾。 

 

进入专栏 点赞 ()


版权声明
1. 本文系新西兰天维网【天维伙伴】频道稿件,未经原作者授权,不得转载。

2.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3. 作者在本网站上发布的内容仅供参考。

4. 作者发表在本频道的原创文章、评论、图片等内容的版权均归作者本人或标注来源所有。

5. 所有天维伙伴签约专栏作者与天维网的合作,除非有特别说明,否则仅限于“内容授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