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栏名称:东成西就新西兰
- 作者: 东成西就新西兰
- 简介: 教育|亲子|活动|户外|美学;新西兰有品位有想法的育儿平台。微信公众号:东成or西就。
新西兰人到底重不重视教育?
从最近的“明日学校”大辩论似乎可以看出一点端倪。
从2019年初开始,媒体上就在广泛讨论教育系统即将到来的改变。虽然中间因为基督城枪击案减少了曝光率,但随着家长和学校的轮番反对表态,这个议题迅速又成为了媒体和大众讨论的焦点。
不同于家长的简单请愿,作为当事人的校方最近做出了非常有策略的对应。最近,一些反对教改的学校结成联盟,势要倒逼政府放弃教改中设计Hub的重头戏。
可是作为家长,你真的了解新西兰教育系统的前世今生吗?
01 Education Conversation 对话教育
2018年,工党政府上台后不久,即开启了一项针对已经实施了30年的教育体系——Tomorrow’s Schools的审查,并在2018年12月向公众公布了专案调查报告:
这个的报告在发布之初,并没有引起轩然大波。直到2019年2月,行动党党魁David Seymour在媒体上公开发表文章,号召大家联合起来抵制这一报告及其建议,后知后觉的家长们才意识到这个教育行业报告,将可能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业。
那么,这个报告到底说了什么?
02 Tomorrow’s Schools 明日学校
很多家长不明就里,以为Tomorrow’s Schools就是这次提出的教育改革报告,这是以讹传讹了。Tomorrow’s Schools其实是目前新西兰教育系统的名称。
1988年,被任命为教育调研专案组负责人的Brian Picot(已逝) 向政府提交了调研报告,称当时的Department of Education“效率低下,反应迟钝”,并认为当时的教育体系存在“员工好,制度差(good people, bad system)”的问题。时任新西兰总理和教育部长的工党党魁David Lange认可了这一报告,并在1989年提出了“Tomorrow’s Schools”教育系统,彻底整改教育行业。
David Lange
在这一体系之下,原来的Department of Education被更加精简的Ministry of Education代替,各地区教育委员会(RegionalEducation Boards)也被一并取消。
随后,政府还建立了监管学校办学情况的教育审查办公室ERO(EducationReview Office),和统管学生成绩的资历认证局NZQA(NewZealand Qualifications Authority)。从此,学校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治权利,由家长和社区选取出来的校董会拥有了人事、财政自主权。
David Lange认为,Tomorrow’s Schools“可以给学校带来更多直接资源、更多的家长和社区参与以及更好的教师责任”,并称这个系统可以“改善和提高国内孩童的学习机会”。
03 Yesterday’s Mistake?昨日错误?
像所有的改革一样,Tomorrow’s Schools公布之初也被认为激进,甚至遭到家长和教师的强烈抵触。这些反对的声音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弱,反而愈演愈烈。
2008年,PPTA(New Zealand Post Primary Teachers'
Association,相当于新西兰中学教师联合工会)在其年度大会中,以《Tomorrow’s Schools: Yesterday’s Mistake? 》为题,怒斥Tomorrow’s Schools让新西兰教育走入困境。
报告言辞激烈,毫不留情的抨击了Tomorrow’s Schools系统。称PPTA在最开始就不支持Tomorrow’s Schools教改,而这一系统现在显现出来的问题证明了PPTA当初的反对不是无的放矢。
报告认为,David Lange提出Tomorrow’s Schools的初衷毫无疑问是好的,但实际结果却不尽人意。政府希望通过下放权利,让学校能够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特定的学校文化和有针对性的教学管理。然而实际处于管理岗位的校董会却将精力过于集中在市场规则运营——通过自己的招生计划挑选生源、任命校长时更重视通用管理能力而不是教育背景、校长和教师的合同与吸引学生的程度挂钩……
报告还将教师短缺一直得不到解决的根本原因归咎于Tomorrow’s Schools,认为学校从自身出发,互相挖墙脚,导致Decile评分较低和乡村的学校经验丰富的教师日益流失,而总体的教师数量却没有提高。而由于权力下放,教育部也无法对学校的决策进行干涉,这些都加剧了教师短缺的问题。
报告结论质疑,当初Brian Picot 用一句“员工好,制度差”引出了天翻地覆的教育改革,而现在需要提问的是,他亲手打开的这个潘多拉魔盒,是给全体新西兰人带来了一个更好的系统,还是仅仅让部分人进入更好的系统?
04 StrongerTogether 携手共进 发愤图强
2017年,工党在大选中联合绿党和优先党,击败国家党,组成联合政府。随后提出成立专案组,对已经实施了三十年的Tomorrow’s Schools教育系统进行审查。在此之前,联合政府已将国家党任上推行的National Standards废除。
2018年底,审查报告出炉,也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Our Schooling Futures, Stronger Together | Whiria Ngā KuraTūātinitini》。为了方便各族裔理解,报告用多种语言公布。
报告中介绍,审查小组在2018年5月到9月期间,在全国各地同与教育相关的各界召开了200多次会议。参与方包括学生、家长、校董、校长、老师/kaiako、后勤人员、教育专家、毛利部落、教育中介、部门机构、企业、非异性恋 (LGBTQ+)群体、青少年管教组织以及另类教育机构、高等教育机构以及各所大学等。
除此之外,小组还开放了在线问卷调查,正式收到的意见书有 94份,在社交媒体上收到了316条评论。这些意见和建议让专案组确定了教改的主要方向:公平。这其实从报告的题目就看得出来:Stronger Together,官方中文翻译:携手共进,发愤图强。
另外,报告中特意强调了目前的系统对毛利人非常不友好,认为必须铭记《怀唐伊条约》中承诺的,为毛利儿童和青少年服务的义务,纠正过去和现在存在的资源分配上的不平等。
其审查结果认为,没有证据能够说明,当前的学校自治模式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成就和改善公平度方面取得当初设想的成效。实际上,学生的表现停滞不前,在某些方面甚至还有恶化现象。同时,表现最好的学生与表现最差的学生之间的距离变大了。来自弱势家庭的子女以及在学习上需要额外帮助的孩子仍旧是最被系统忽视的部分,而他们当中有很多来自毛利和太平洋岛民家庭。
而要想改变现状,建设一个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取得成功的学校教育系统,必须需要有一个文化上的和结构上的变革。专案组认为,对现有的系统修修补补根本不起作用,必须打破作为“自治学校”的基石的那些被视为理所当然的思维。作为替代,需要把重点放在明确信守《怀唐伊条约》以及建立一个一致、相连和互相依赖的系统上,把协作、支持和改进作为系统的根基。
三十年前下放给校董会的权力,一朝将被收回。
05 SayNo To Hubs 对Hubs说不
审查报告提出的八大问题,大家应该都已经耳熟能详。其中讨论最多的,当属设立地区教育Hub,统管辖下学校财政和人事。也是这一条,被广泛抵触。
抵触来自四面八方——政党党魁、学生家长、学校校长。行动党党魁早早公开发表文章抵制这一次的教改。被调动起来的家长们也纷纷挺身而出,签字请愿,拒绝接受这一变化。而声势最为浩大的,则是由学校校长牵头组成的社区学校联盟(Community Schools Alliance)
这一联盟目前由42家社区学校组成(全国共有2431所公立及综合学校),一致反对成立地区Hub。他们开了专门的网站和社交媒体账号,甚至在主流媒体投了上万纽币的广告宣传其反对设立Hub否认观点。
联盟坦承,同意专案组提出的很多建议,并认为这些问题早就应该解决了。但认为政府不应该为了收回控制权而牺牲社区学校。在他们看来,设计统一的学校管理机构,将直接导致学校失去多元化,这对学校是“不可逆转”的改变。他们提出了几个改革的方向:
在学校教育中优先考虑更好的Te Reo教学
改进教师职业发展计划
给予教师培训计划更大的灵活性,以解决教师短缺这一最大的问题
改善学校中支持学习的相关资源
审查Decile评分机制
鼓励加强学校之间的合作
显然,学校联盟的想法与政府背道而驰。
这有些出人意料,毕竟三十年不断抨击这个系统的,也是学校本身。可仔细想想,却又觉得是情理之中的事——就好像中国古代为了更好的管理国土而设立藩王制的朝代一样,想要削藩哪那么容易呢。
这比喻可能不是很恰当,但中心化和去中心化却是近几年热议的话题,只是没想到,这一个话题在新西兰的教育行业也有发挥余地。
未来新西兰的教育系统将走向何处?这场角力最终如何收场?作为普通的家长,似乎除了拭目以待,也做不了更多。
当然,如果你更棒的想法,一定趁着现在是公众听证阶段(4月7日截止),速度贡献一份自己的思量。
如果只想密切关注,除了官方信息渠道,还可以查看社区学校联盟的动态——在他们的网站上留下你的邮箱,就可以随时获取相关信息。
版权声明
1. 本文系新西兰天维网【天维伙伴】频道稿件,未经原作者授权,不得转载。
2.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3. 作者在本网站上发布的内容仅供参考。
4. 作者发表在本频道的原创文章、评论、图片等内容的版权均归作者本人或标注来源所有。
5. 所有天维伙伴签约专栏作者与天维网的合作,除非有特别说明,否则仅限于“内容授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