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栏名称:新西兰熊孩子
- 作者: 新西兰熊孩子
- 简介: 新西兰熊孩子,倡导放养式轻松育儿的亲子公众号,分享在新西兰养娃的那些事儿。主理人之爸爸大狗熊,还没红过就已经过气的“网红”,靠晒娃怒刷存在感的奶爸一枚;妈妈鲁鲁,前报社女编辑,现全职妈妈+新媒体创作人,每天忙于与娃的吃喝拉撒打交道;宝宝Molly,出生在新西兰的快乐宝宝,喜欢对陌生人说“Hi”,喜爱冒险的魔羯座一枚。
恐怖袭击之后女儿的问题
2019年3月15日的周五,对于我的女儿 Molly 来说,和平时有些不一样。
她可能会觉得有些奇怪,爸爸和妈妈平时都不在她面前打开电视直播,但这一天在吃完晚饭后,爸爸妈妈都守在屏幕前,感觉还有些激动,不像是平常的样子。
她不知道的是,这一天,是新西兰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一个持枪的激进分子冲进新西兰宁静小城基督城的清真寺,造成了这个国家史上最严重的恐怖袭击事件。50 人在袭击中遇害,年纪最大的有 77 岁的老人,最小的遇害者只有 3 岁。
基督城枪击案中遇害的人们,有很多家庭的父亲、女儿、爷爷、奶奶……
如果 Molly 已经能讲话,我将会面临一些我不知道该如何回答的问题:
“爸爸,为什么会有人想要伤害别人啊?”
这是一个艰难的问题,但更难的一个问题,也是我不知道如何回答的问题是:
“爸爸,是不是因为和他们不一样,所以他们要伤害别人?我也和他们不一样吗?是不是也会有人伤害我呢?”
“这是针对穆斯林,又不是针对中国人 ”
在电视上直播基督城清真寺枪击案凶手 Brenton Tarrant 出庭时,我老婆做了一个很小的动作:她去把门关了起来,并插上了插销。事后我们聊起这事,她说,因为枪击犯是一个白人激进主义者,他在出庭受审的时候,还做了一个 “白人至上” 的手势,这样的信息让她觉得不安全。
“这是针对穆斯林的袭击啊,又不是针对中国人的。” 我说。
“但在这里,我们也是外来移民啊!”
我默然,因为我知道她说的是对的。我一直对别人说,我来新西兰将近三年,从工作到生活,没遇到什么种族歧视。
但真的是这样吗?
网上一搜索,发现很多在新西兰的华人都有过各种“种族歧视” 经历。
新西兰有种族歧视吗?官方的声音是 “This is not us”(我们不是这样的)。但任何事情都是事出有因的。
新西兰电视台 TVNZ 在基督城枪击案事件后的报道,枪击犯 Brenton 在行凶时使用 Facebook 直播,当时在线有数百人观看点赞,而其中甚至也有来自新西兰的 IP 地址。主持人说,这 “让人很恶心”。
有色人种在新西兰,多少都会有被歧视的可能:印度和中国人在租房时,要比其他人种更难租到房,或是需要更多的资料和证明;毛利人更容易被警察拘留,且判刑时会比同样的白人嫌犯更重;在商品广告和宣传中,默认 ”正常” 的形式就是白人的形式,也是” 正确 “的形式,我们心里都清楚,歧视和偏见到处都有,只是没有说出来而已。
漫画家Toby Morris的漫画"This is us"
最终,一个终极的个例,制造了 50 人死亡的惨剧,颠覆了整个新西兰。
This isn't us,真的是这样吗?恐怕不是。
基督城枪击案之后,一位在新西兰长大的穆斯林 Guled Mire 接受了 TVNZ 的采访。他说:“我从小到大,就一直有歧视,在学校里有,在生活中也有。但当我和别人谈论这件事时,他们不是插开话题,就是完全反对。我总是找不到合适的时机和场合,来讨论这个问题。"
敢于公开讨论歧视问题的Guled Mire是我们的榜样
你可能觉得,” 种族主义 “这样的事离中国实在太远。真是这样吗?时刻充斥在打工族耳朵里的 “外地人”、听到某个地名就会在心中生成” 骗子 “之类的标签、街头争执时常听见” 你们 xx 人就是这个样子 xxx“,这都是隐藏在我们身边的“种族主义”。
我开始想像,当女儿 Molly 长大到 6、7 岁或是更大时,在学校里如果被与她肤色不同的同学吼:“滚回你的国家!”她哭着回来问我:“爸爸,是不是因为和他们不一样,所以他们要欺负我?“ 那时,我应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空包弹与仇恨
在 78 届奥斯卡奖上,美国电影《撞车》打败了导演李安唯美的故事《断背山》,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奖,这也是我个人最喜欢的电影之一。在 2 个小时的情节里,11 个角色的生活,因为一次撞车,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两个角色的故事,恰巧和这里清真寺枪击案有些关联。
第7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撞车》
老穆斯林要换掉自己的门锁,拉美裔的锁匠接手了这份工作。他告知老穆斯林门已经坏掉了,需要换门。老穆斯林不听,只是认为锁匠想赚钱。当晚老穆斯林家中进入小偷将他的店洗劫一空。老穆斯林陷入了绝望,他觉得都是那个锁匠的错,于是拿起了枪,走到了锁匠家门口,拦住锁匠,开了枪。
锁匠有一个可爱的女儿,因为他们家住在不安全的街区,时常有暴力和枪战发生,晚上小女孩吓得躲在被子里不敢睡觉。爸爸安慰她说,不用怕,披上这块丝巾,它是件防弹斗篷,就没有坏人的枪能够伤害你了。
第二天她听到门口有人吵嚷,锁匠让她躲在家里别动,自己出门应对。小女孩在窗子里看到老穆斯林掏出了枪,就披上了” 防弹斗篷 “,冲出房门,去保护爸爸。老穆斯林一失手,枪射中了女孩。影片的海报,就是身抱着女儿,绝望而震惊的锁匠。
所幸,老穆斯林的女儿在父亲买枪时,就预感到有了枪,就有可能有不幸发生,她趁父亲不注意时,悄悄将子弹换成了空包弹。开枪过后,锁匠的女儿毫发无伤。这场救赎之后,老穆斯林沐浴在阳光下,虽然家里还是已经被洗劫一空,但他决定从头来过,重新开始生活。
恐怖袭击最黑暗的一点,就在于它能够制造人心中的恐惧,还会制造心中的仇恨。而就像上面《撞车》的情节,恨只会带来更坏的结果。
基督城清真寺惨案之后,在凶手出庭时,有情绪激动的市民带着刀子前往法庭门口,声称要亲手捅上凶手几刀。这才是恐怖袭击的最终目的,制造仇恨与恐惧。
没有人能独善其身
回到一开始的那个问题,如果 Molly 问我:“爸爸,是不是因为和他们不一样,所以他们要伤害别人?我也和他们不一样吗?是不是也会有人伤害我呢?” 我会如何回答呢?
我仔细考虑这个问题很久,然后发现,我现在没有办法回答,因为哪怕我再怎么用完美的语言来回答她的问题,我的行为就已经出卖了我自己。
在碰上可能是种族歧视的情况时,我并没有像上文的那位在电视上接受采访的穆斯林 Guled Mire 一样,明确表达自己的态度,明确地告诉大家,歧视的确存在,不能视而不见。
在别人袭击穆斯林时,我认为这与华人没有关系。却没有意识到,中国人、印度人、甚至是“白人”,都可能是被歧视的受害者。每个人在心里都有着” 他们 “和” 咱们 “的分别。
恐怖袭击就像是敲一颗钉子到木板里。哪怕坏人绳之以法,但木板上的钉孔,已经不能再恢复原状了。而我们却可以去关注那些光明的,五彩缤纷的一面。
枪击案发生时,来自阿富汗的难民移民 Abdul Aziz 身在现场,他拿着一台Etpos刷卡机(相当于一块板砖)向持枪凶手 Brenton扔了过去,并从死者身上找到一只枪试图反击,Brenton 弃枪而逃,Abdul 救了现场的其他人。事后采访时他说,他只是做了一件任何一个人都会做的事。
手持刷卡机阻挡枪手行凶的平凡大叔Aziz
基督城枪击案后,美国匹茨堡的犹太人社群集体支持穆斯林。在反击恐怖主义时,没有你们我们,没有你我的宗教之别,只有需要保护的父母兄弟姐妹。
匹茨堡的犹太人与基督城的穆斯林在恐怖袭击时,都是受害者
枪击案发生仅仅数天,新西兰政府就宣称将对现有枪支法进行改革。
与此同时,很多合法的枪支拥有者自发地前往警察局,上缴了自己的枪支。这样的举动在西方社交媒体引起轰动,特别是在美国,一个频繁发生大规模枪击事件,但禁枪行动却一直没有实质进展的国家。很多美国人都评论说:“真希望能生活在像新西兰这样有着常识的国家。”
马上禁枪的政府与马上行动的新西兰居民,让其他西方人羡慕不已
恐怖袭击让我们意识到:面对恐怖主义,没有人能置身事外,没有人能独善其身。
偏见来自于不了解,打开心里的芥蒂,放下心中的成见,去了解和接触其他与自己不同的文化。在遭遇冲突或是歧视时,勇敢地站出来,合法地捍卫自己的权利。尊重他人,保护自己。
希望这个世界,能证明我的行动与回答是对的。
父母们如何向孩子们讲述恐怖袭击?
在 Stuff.co.nz 网站,教育心理学博士 Johal 博士针对父母们,给出了下面的建议:
给孩子们需要了解的信息;
留意他们可能会看到或听到的信息;
告诉孩子们他们是安全的,有人在努力保证他们的安全;
不要回避有人受伤或是遇害的事实;
记得除了事实之外,也要和他们交流一下感受;
给他们一些个人空间,来处理自己的感受。如果他们很困扰,再进行帮助;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们来说,要理解他们想要和自己的同伴待在一起,父母们也应该鼓励他们这样做;
让孩子们也参与帮忙,找一些他们可以出力的事情让他们来做;
要记得,孩子和青少年的反应可能会有些滞后。
版权声明
1. 本文系新西兰天维网【天维伙伴】频道稿件,未经原作者授权,不得转载。
2.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3. 作者在本网站上发布的内容仅供参考。
4. 作者发表在本频道的原创文章、评论、图片等内容的版权均归作者本人或标注来源所有。
5. 所有天维伙伴签约专栏作者与天维网的合作,除非有特别说明,否则仅限于“内容授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