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我的新西兰
作者: 托尼
简介: 公号《我的新西兰》,这个我,其实可以代表每一个在新西兰的华人,并不仅仅是我自己。因为对人文故事一直以来的热爱,在这个人生阶段,我的小理想是做一个海外华人人文故事的公号,突出真实,即便因此而不完美。感谢第一年(2017年)就有100多位作者通过这个公号和读者分享了自己的感受,期待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一起记录生活。

500人的移民微信群,要散了 ......

发布时间:2019-05-28 09:04:20
分享到:

一直挺喜欢的群,可能要散了。

imm_May2018_704x396.jpg

前年年末有位朋友将我拉进了他的群。里面有人转发我的《新西兰相马师》,大家有些讨论,他把我拉进去大家交流。

相对很多群来说,这个群质量还是挺高的。转发广告的很少,讨论也不会太流于情绪比较理性,而且群里各行各业,世界各地的都有(但以珠三角和新西兰居多)。

群里有个特殊的规则,群内用名要求标注一下“移民状态”。因为这个群里主要是三类人:已经移民的,正在办理移民的和观望中的。所以,你能想象群里的讨论主题大体离不开移民这个话题。群主就属于第二类,正在办理移民中的。

 

如影相随的焦虑

办理移民的,除了配偶团聚和投资移民这种确定性比较强的,其他类型的移民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不确定是一种很难受的感觉,因为你得做选择,而且是在不掌握全面信息的情况下。

我自己在办理移民过程中是深刻体验过的,其实说起来我的经历还远远谈不上坎坷,毕竟只需要找到一份工作就能移民了,但因为全程DIY,所以对于很多环节还是心里没有底的。

另外就是不知道会等多久才有结果,因为我是用的太太读书的配偶工签招的工作,然后再用这份工作移民。如果在一年期限内没有批下来,那么后面又会有续签的问题。这些问题DIY下来,虽然局外人看并不复杂,但那种焦虑感是只有过来人才能体会的。

2.jpg

群主和群里一些状态是“移民办理中”的人所经历的就是这种焦虑。他们办理的是创业移民,这个类别在新西兰备受争议。

基本流程是,你先得经过一个初步评估,你是否具备在新西兰创立某个生意的资金,经验和能力;通过后正式提交你的商业计划书进行正式的审批;通过后你再获得一个3-9个月的签证落地并正式按计划书实施;安排妥当并经过审批后,你会再得到一个27个月左右的长期商业签证来经营你的生意;经营一定期限后,如果经营状况通过了评估,你可以提交居民签证(绿卡)的审批;如果一切顺利,你会最终取得批复。

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孩子逐渐适应了国外的学校和朋友圈,大人也有了这里的生活和朋友,生意也逐渐步入正轨,但一切的美好都像悬在空中,因为签证还没有最终批下来。人虽然生活在国外,却并没有完成移民这个既定目标。这种焦虑如影相随。

 

不要我们,难道我们不如难民?

我认识他们一家,所以我知道他们真的是很努力的在做旅游,而且经营的也还不错。

但如果一个移民类别在移民局的拒签率高达70%-80%时,这对于所有在这个类别移民的人都是震撼和痛苦的,并会动摇的。

在新西兰生活的朋友这一年来已经多次看到报纸上的报道,不仅仅是华人,还有其他国家的创业投资移民被拒的经历。这其中有一些经营情况看起来还不错,但都因为种种原因被拒了。比如:经营方向和原计划书发生偏差了;转账资金渠道有问题的(中国外汇管制,投资移民的很多也遇到过类似问题)等等。

3.jpg

终于有一天,群主说:“我准备开始办加拿大移民了”。

大家都问是不是认真的,群主说:“90%可能性”。群里有些也在办创业移民的,或被拒的都不禁感慨,这个创业移民真是坑爹移民。还有人说了,欢迎难民也不欢迎我们,好歹我们是受过教育,带着资金过来的人啊。群里的氛围从那之后都有些冷清。

新西兰到底需要怎样的移民?这个话题挺大的。我不禁想起了前几天看到的特朗普的一段讲话视频:美国的技术移民只占到了15%,每年的绝大多数移民是能力较低的移民,他们的到来其实是抢了美国低收入人群的饭碗。他还进一步列举了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认为这几个国家技术移民占比高达75%,这是美国需要学习的地方。

其实在新西兰的人应该清楚,这个技术移民的框其实也挺大的,并不是每个技术移民都是工程师,牙医,科学家等等。早些年的时候,很多华人把子女送过来读书,拿了本科接着学研究生,最后发现身边的印度人一年短平快读完一个大专,超市找份工,还正好对口就移民了。

很多时候我们说华人会钻空子,其实印度人没有语言障碍,又熟悉欧美社会制度,钻起来根本不是华人能比的。

拿到签证后呢?不少人肯定不会继续去干那份辛苦的工作,虽然他帮助自己移民。所以这个缺又留给了下一个目标是技术移民的人。而这个社会可能又多了一个继续读书深造的人,不要以为是爱学习,你可能想多了,人家可能是拿着学生津贴和学生贷款的。搞得政府后来又大幅把学生津贴降低了。

4.jpg

所以,一个国家的移民体系到底该怎么建,这真的是一门学问,挺难的。

大家都想吸引有钱,年轻的,高教育的人来,但你门槛设高了没人来。门槛低了吧,来的人可能都是冲着便宜和福利来的。本来希望人家来了干活,回头发现也不干活了,都享福去了,欧洲就是很好的例子。所以几个移民国家澳加美英的移民局就像在玩游戏,得不停的调整政策。

政策的调整对于国家来说,那就只是一纸公文,但对于身处其中的个体和家庭来说,那不蒂是一场地震。特别是下定了决心,变卖了国内房产的中年移民,这真的是需要勇气的。本来是对一个国家抱着美好希望而来,但最后如果被拒之门外,这就犹如谈了一场单相思的恋爱。

 

移民,要不要破釜沉舟?

群主说要去加拿大了。正好我还有一个写公号认识的朋友近期也在朋友圈做Garage sale,一问,才知道是加拿大移民批下来了。她是好几年前申请的加拿大,因为估计批不下来,所以后来办理新西兰。结果新西兰批下来然后登录生活两年了,现在加拿大又批了,所以她们一家马上准备启程又去加拿大。

很多人下定决心移民的时候,那就真的是下定决心了。我很多时候回想9年前自己做决定的时候,其实我觉得自己是远谈不上这么大决心的。那个决定真的是有些鲁莽,只是说一切都还顺利,所以就这么过来了。

有的人对于移民是深思熟虑,而且稳打稳扎。就好像我在《移民,真的需要破釜沉舟,不留后路吗?》一文里提到的wdl,她现在游刃有余的生活在新西兰和中国之间,颇为自得。中国的发展机遇和保障制度,新西兰的福利和社会制度,好的东西都不会纳下。每个普通老百姓追求个人幸福的自由是无可厚非的,这是人的基本权力。

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有那么多选择,不少人是需要拼尽全力,破釜沉舟才能继续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在新西兰我也遇到过不少是靠一家人的努力才实现了移民的人,他(她)们肩负一个家庭的希望和梦想而穿越重洋,担子格外沉重。

 

在一起

我知道不少人在朋友圈都是为中国自豪的,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在行动上选择新西兰做为自己和家人未来的居所。关于这点,梁萧的文写得特别清楚。这不矛盾,这就是人性。但是,在这样一个大时代背景里,在一个国家不断经济腾飞的好时代里,为什么这么多社会中坚力量要做出这样艰难的选择呢?这才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群主开玩笑说,群可以解散了。群友们说不用,但群名估计得改成“枫叶国”。

群友又问,那娃的读书问题怎么办呢?有人说,那要不就妈妈陪读,爸爸回去挣钱或去加拿大先探路吧。群主夫人说,我们还真和闺女说过这种可能性。

群友接着关心的问:“那闺女咋说的?”。群主夫人说:“闺女说了,到哪都支持爸爸妈妈的决定,但不管去哪里,再难,都得一家人在一起。”。

不知不觉,虽然还没有完成新西兰的移民,闺女却在着两年里长大了。

群里听到这句话,不少心软的妈妈眼泪都下来了。

5.jpg

这就是中国人。

我们身处一个大迁徙的时代,每个人都会做出自己的决定:无论你是从国内到国外,还是从内地到沿海,又或者是从四线五线城市到省会。每个人都是希望给自己和家人带来更好的生活,更重要的,要在一起。

 

每个人,加油 ! 

 

--END--

校稿 | 托尼        排版 | ELAINE

QQ截图20180924121315.jpg

进入专栏 点赞 ()


版权声明
1. 本文系新西兰天维网【天维伙伴】频道稿件,未经原作者授权,不得转载。

2.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3. 作者在本网站上发布的内容仅供参考。

4. 作者发表在本频道的原创文章、评论、图片等内容的版权均归作者本人或标注来源所有。

5. 所有天维伙伴签约专栏作者与天维网的合作,除非有特别说明,否则仅限于“内容授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