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栏名称:Alina霖子
- 作者: Alina霖子
- 简介: Alina霖子(微信公众号ID:Alinalinzi),一个从世界500强银行裸辞,在新西兰生活的斜杠少女。英国人力资源管理学硕士,新西兰MBA毕业,现任职于奥克兰一家不加班的公司。用文字丈量生活,用思考解读情感,用实践阐释职场,用学习探索梦想。
前几天收到一个粉丝在我公众号接的一篇广告下的留言,他说:“虽然我知道是广告,但我还是拉到了文章最后给你留言。我关注你的公众号一年多了,最近的文章真的让我很失望。”
看到这条留言的时候,我先是觉得很开心,我知道有很多人一直默默地关注着我的文章,一路见证着我的成长,我很感激;然后我又觉得有一点难过,因为他说的是事实,我最近的文章,连我自己都不满意。
文字其实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我笔写我心,我自己的心态和状态,都显示在我的字里行间。
前几个月里,我的文章都在打鸡血,充满了浓厚的商业气息。
我写了自己因为疫情宅在家里是如何通过副业挣钱的,我建了副业共创的社群,还开了自己的副业变现课程;
我进了很多知识付费的社群,在不同的社群里做分享,认识了很多各行各业的人;
我开始从代购转型社交电商,潜心学习不同电商平台的运作模式;
我的公众号广告排期一直排到了八月;
我的教练咨询约谈几乎每天都排满,讲话讲到嗓子哑掉……
我做了很多跟“钱”有关的事情,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商业头脑和高效的行动力。但是实话实说,我做了这么多乱七八糟的事情,挣的钱不如之前简简单单代购一个月的利润,我做这些并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追赶你们的脚步。
我从一个五线小城市裸辞来到新西兰,用两年的时间就拿到了新西兰的绿卡,这看似“一帆风顺”的过程中,我做了很多很多的努力,才能够有资格和从小就出生在大城市、成长在高知家庭里、毕业于世界top10的名校、拥有一流的教育资源和社会人脉、就职于一线城市大企业、年薪百万资产千万、阅历丰富成熟年长的你们一起喝咖啡。
曾经有一个粉丝加我的微信,说他很崇拜我,觉得我是一个很有思想有见识的人,然后他问我:“你是北京人还是上海人?”
我顿时有些哑口无言,然后默默地回复他:“我是一个十八线小城市出生的人。”
很多人吐槽,说中国人在国外都是被歧视的社会底层民工,其实对我来说,在国内又何尝不是被歧视的小地方出来的农村人?
我来新西兰三年,从来没有作为中国人被外国人歧视过,可是却因为家乡是一个小地方而被中国人歧视过。你们不觉得,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吗?
我从来不觉得自己出生在一个小城市,就比那些在大城市里长大的人差。我觉得“歧视”这件事情,其实是自己内心的一种映射。歧视你的有时候并不是他人,而是自己。你自己觉得你不行,才觉得别人会歧视你。
可是,我出国以后,遇到了很多很多从一线城市出国的人,在跟他们接触的过程中,我不得不承认:我们之间确实有差距。即便他们并没有歧视我,但这个差距,我确实真真切切地能够感受得到,它需要我通过很多后天的努力去弥补。
这个差距,不仅仅是金钱和财富的差距,不仅仅是房价和教育的差距,不仅仅是机会和眼界的差距,它其实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和家庭环境带来的差距。我甚至没有办法用语言来形容这个差距。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在我花了六七万报名学习的教练和动机分析师的课程里,90%的同学都来自一二线城市。他们很多人自费几万块学习教练,都是为了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或者为了提升自己的家庭关系。他们是企业高管、是行业领袖、是资深的专业人士、是创业者、是经济条件很好的全职主妇……他们会为了线下工作坊请几天的假,飞去另一个城市学习。
而在五线小城市,很多人一年的收入才六七万,不太可能去花一年的收入报名这样一个纯粹提升自我的课程,不太可能会为了孩子和家庭关系花几万块去付费学习,更不太可能在忙碌的工作之余还花大量的时间自发去学习、上课、考试、练习。因为没有必要,也没有这样一个提升自我的环境和条件。
在我出国前的27年里,我从来没有比我大三岁以上的朋友。工作里的同事领导以前辈自居,亲戚们以长辈自居,我永远处在一个不平等的关系里,被当作小孩、晚辈,是需要去听话、奉承和迎合他们的。
但是我出国来到新西兰三年,我认识的朋友,聊得来的伙伴,甚至是找我教练咨询的人,绝大部分都比我大很多岁。他们能够与我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谈理想、谈人生、谈职场、谈家庭。他们不会因为我比他们小十几岁就把我当个孩子,也不会因为我年轻就觉得我幼稚或无知。
我能够平等地和他们坐在一起喝咖啡,一是因为他们所处的更包容和广阔的成长环境,让他们更容易接纳不同的人和事,二是因为我很努力地学习,才能跟得上他们的脚步。
我目前的工作是做中国市场,从我进入公司的那一天,我所有的经验都是自学的。没有人告诉我要怎么做,也没有人告诉我要做什么。我用自己做代购的经验,去总结终端消费者的喜好,去思考代购的营销方式和需求,去揣摩保健品店经销商的盈利和模式,去尝试社群运营和在线培训,去摸索自媒体和文案……
你们看到的我只是在各种不同的副业之间上蹿下跳,却不知道这背后我的付出和意义。
我做代购是因为我工作的一部分是服务和培训代购,我要知道他们需要什么,要知道如何去吸引到代购来推荐我们公司的产品;
我做社群是因为我工作当中涉及到各种各样的客户群和代购群,我也需要积累社群运营的经验才能运用到工作中;
我写公众号,做视频号,活跃于各个自媒体平台,也是因为我需要运营公司帐号的社交媒体平台,要知道如何做出好的内容;
我做自己的课程,又何尝不是给自己积累培训的经验;
至于教练和咨询,其实是对我自己精神世界的一种修炼,我需要让自己一直保持在稳定良好的教练状态里,就必须让自己知行合一,在面对这么多事情和压力的时候,能够以一种平稳的状态来应对。
受疫情的影响,我的工作今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作上无法再让我去进步的时候,我就只能在工作之外想方设法地去学习和追赶。
之前我说过,每一个副业做得风生水起的人,主业一定是游刃有余的。你以为我只是为了挣钱在做各种副业,而我其实是在通过实践去积累经验和学习,紧跟着国内最新的市场和趋势,避免自己被淘汰。这种淘汰不仅仅是在新西兰的工作环境里,还包括在国内的市场环境下。我希望无论何时我需要回到国内的时候,我的知识和能力都能够跟得上时代的步伐。至少,当我不再热爱我的工作的时候,可以随时有重新再来的勇气。
勇气来自于哪里?就是来自于我一直都在不断地积累那些看似与目前的职业毫不相干,实际上却紧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我是一个没有背景和资源的人,也没有人脉和平台。曾经的我在五线小城市,永远不会有机会去认识对我热情友好、可以把酒言欢、畅所欲言的“成功人士”。因为我在他们眼里,只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银行小职员,是一个没有任何价值的人。
从五线城市裸辞来到新西兰,我走了这么远的路,才有机会遇到这些优秀的人,我努力了那么多,才有资格和他们一起喝个咖啡。
在这个过程中,我又何尝不焦虑。
别人说的我听不懂,别人聊的我插不上,别人会的我做不了。我只能去学。
疫情宅家的日子,我何尝不想每天睡懒觉、看电视、打游戏?工作疲惫的日子,我又何尝不想放下手机、看看书、刷刷剧?但我不能。因为我知道,我休息一天,我跟你们的差距就会再大一点。
让我高效行动的秘诀,其实也是焦虑。只不过我能适当地去调整焦虑的程度和影响,不至于让自己的情绪崩盘。可是,我也有被压力所迫的很多个辗转难眠的夜晚。
情绪稳定,内心强大,那都是在一次次的崩溃和打击之后建立的。
前两个月,我是忙碌快乐又煎熬着。一方面不知道自己的工作会出现什么变动,所以面对未知的担忧,必须要随时做好plan B;一方面需要学习和提升的东西太多,每天都要提前计划得满满当当。
我不得不承认,当一个人在忙碌的商业氛围里待着、为未来的生计发愁的时候,精神上是一种非常紧绷又空虚的状态。我没有太多时间思考,没有太多时间感慨,也没有太多时间浪费。我突然就体会到了,那些为了生存在大城市奋斗的年轻人们,他们不是不想去改变自己忙碌的生活,不是自己选择了加班应酬,而是没有办法,无路可选。
而我之所以这样努力,就是因为想给自己多一些选择的权利。
从五线城市来到新西兰,我认识了很多特别优秀的人,很多我在家乡可能永远都接触不到的人。读万卷书,行千里路,都不如阅人无数。
*文中图片均来源网络
版权声明
1. 本文系新西兰天维网【天维伙伴】频道稿件,未经原作者授权,不得转载。
2.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3. 作者在本网站上发布的内容仅供参考。
4. 作者发表在本频道的原创文章、评论、图片等内容的版权均归作者本人或标注来源所有。
5. 所有天维伙伴签约专栏作者与天维网的合作,除非有特别说明,否则仅限于“内容授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