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南半球的甜妈
作者: 南半球的切尔西
简介: 曾经的新东方优秀教师和新西兰幼儿园副经理,现在的全职homeschool妈咪和碎碎念的斜杠妇女。分享欲爆棚,想到啥写点啥。

论孩子的“养”和“育” —— 写给生物学意义上的“育龄女性”

发布时间:2023-09-04 10:05:58
分享到:

题记:本文既想破除很多女性共有的“生育”和“育儿”的焦虑,又想驳斥一下“不婚不育”保平安的极端思想,但最终效果可能是两头不讨好。 

不过,鉴于一千个读者心里可以有一万个哈姆雷特,所以,你看完要是觉得“说得真对!”那八成是因为你自己心里对这些问题,本就有了笃定的主意;如果你觉得“这都TMD什么鬼话!”那也极有可能,是文章恰巧戳中了你的某个焦虑吧。

最近和朋友聊天很多。

机缘巧合,她们基本都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育龄女性”。

我认识很多20岁出头的、优秀的姑娘们,她们在规划留学的时候会有些淡淡的隐忧,比如:“要是今年不录取,就浪费了一整年,女孩子的青春那么短,经不起浪费啊。”又或者,“我很想读的专业要学很久,读出来就怕结婚生孩子什么的都耽搁了。”

恕我直言,我很不理解。

我不是不理解她们的焦虑,而是不理解她们的选择

—— 如果你真的很担忧女性的青春稍纵即逝,很期待在“合适的年龄”生儿育女,很看重结婚生子这件事在你生命里的分量,

那么你目前该做的事情,可能不是留学读书,而是去相亲。

之前有报道说,生育率全面下降,是女性受教育程度过高的结果。

这话听着很气人,是因为它说话的方式有问题。

但事实的确是,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眼界越开阔,就越不容易被“婚姻生育”这样的话题所绑架。

也有各路看似牛*哄哄的分析,一会儿说房价过高老百姓都不生娃了,一会儿又把板子打到教培身上,怪个别家长太卷,吓得年轻人不生娃。

可是房地产和教育据说都已经被捶得稀巴烂了,

然生育率上来了吗?

说白了,几百年前,不,甚至大几十年前,人们生孩子,不是一种选择,而是生存和繁衍的本能,是偏动物性的。

生娃这件事大家都不怎么过脑子,也不需要什么“规划”,反正到了一定岁数,就得找个异性,办个仪式,然后就稀里糊涂地开始生娃了。

有两个情况与这种模式交织存在:

一是重男轻女。

女性无限循环“怀上了-生下来-又怀上了-再生下来”,身体和大脑半刻都不得闲地绑在“生养”这件事情上。而男性相对来说,时间空间自由,承担了“科举及第”、“光宗耀祖”、“养家糊口”等责任,自然显得比女性更有价值。

二是小孩不矜贵。

别说优生优育了,以前的小孩能够顺利长大成人,没有夭折,就已经是佼佼者了。

要知道,直到上世纪50年代,中国的婴儿夭折率还有20%,一个新生儿破伤风就能要了小孩的命(《中国的儿童状况》白皮书,2000)。

所以那个时候,孩子主要是“养”。

 

什么是养呢?

我觉得养很简单,就是“喂养”,就是“给口饭吃”,

几十年前的婴幼儿,有母乳就喂母乳,没有母乳的话,隔壁大婶如果有富余愿意帮忙奶娃,也是极好的。实在不行,粥汤,面糊糊,只管往嘴里抹。

那个时代,没有什么育儿不育儿的说法,没什么问题是打一顿解决不了的,如果有,就打两顿。

而且这不是有钱没钱的事,有钱人家的小孩也夭折。

就算是大户人家,也没见过谁像现代人一样,买个奶粉要分析成分,化学差的成分表都看不懂。

最后整个社会在生育的问题上,形成一个自洽力极强的圈:不管有钱没钱,生孩子是第一位的,多生才能多活,才能多子多孙,才意味着人多力量大,然后儿子们出去做生意考功名,整个家族出头的几率才大。女儿们嫁出去换彩礼,给另一个家庭拼命生。

女性地位永远很低,女儿被选择性地牺牲掉,为儿子换彩礼甚至铺路的故事,顺理成章。

这里想要插一句,我非常佩服张桂梅,因为她个人的毅力和眼界,更因为她的勇气。每一个从华坪女高走出来的女孩子,都是一个温暖的、逆天改命的故事。

然而你大概可以猜到,为什么有人看她不顺眼 —— 华坪女高多一个毕业生,大山里就少一个能生娃的媳妇。

扯远了,说回孩子的养育。

时代发展,技术飞速进步,国家富裕了,人民手上也有钱了,可是生娃却变难了。

一方面前面提到的,女性走上了多种多样的工作岗位,她们开始意识到:我可以做选择,我有能力做选择。

另一方面,现代社会,“养娃”根本不是问题 —— 就算爹妈饿着娃,国家也不答应啊!真正有难度的,是“育儿”。

 

育儿难在哪里?

它是一个精神层面的问题:

就算被娃气到发疯,也不能打骂不能关小黑屋 —— 否则轻则自己后悔不已,在“小崽子欠打”和“我怎么能这样对待天真无邪的宝宝”之间来回拉扯,极限精神内耗;重则闹上公堂,被怀疑“虐待儿童”。

在小娃面前说话也得万分小心,语言切不可粗鄙,言辞最好还能温柔美丽。不耐烦、讽刺挖苦、爆燥如雷等情绪更是不恰当的 —— 专家告诉你这样会伤害小娃的大脑神经元,影响小娃将来的智商情商发育。

专家还说,小娃娃自己玩的的时候,不要过度关注,更不要去打扰TA,但是另一波专家立刻又说了 —— 切不可错过和小娃娃的实时互动,每一个moment不但珍贵,而且都有机不可失的发展可能。

我觉得我看到过的,最牛掰的的育儿观点是:育儿其实是育己。是自己重新成长,不断修行的过程。

道理是一点儿没错,

可是难啊!

二三十岁的大人了,好不容易一路升级打怪卷到一个还不错的位置,闲暇时候葛优瘫,喝喝可乐,炫点辣条,打打游戏,这日子不舒服么?

非要重新成长修行,所为何来?

Again,这跟有钱没钱没关系。

再有钱的人,也逃不掉“育儿”的这个“育”字带来的“精神枷锁”。

《唐顿庄园》里的伯爵他妈都说了,“就算家里有保姆有家庭教师,我还是不得不每天和我的娃们待一小时,那可是整整一个小时啊!”

 

说来说去,“育龄女性”可能会问,你到底要给我们写点啥?

我想说,“育龄女性”是一个生物学的概念,是一个群体当中的统计学概念,很多时候,统计学对于一个具体的人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就像开头的女生们,你如果很想读书很想打造一番事业,那就不要去听社会上那些七七八八的声音,一门心思奔自己的前程。

相信我,当你成为一个有钱有话语权的老富婆的时候,你肯定不会再像今天这样担忧迷茫:“女性的青春太短”。

但如果你很想很想建立家庭,享受生儿育女、为人父母的乐趣,那就好好相亲。找个靠谱的对象,最好签个婚前协议,权责分明。

当然,绝大部分的女性,走的还是中间那条道,左手打工,右手育儿。鼻子还时不时被各路专家们牵着走。

难吗?

难。

但是回头想想,如果当初不婚不育,现在的事业也未必能翻出什么花儿来;如果工作两手一摊,抓紧时间四年抱仨,结果就是一边给老三换尿布一边还要帮老大看奥数。

所以,强大的内心,和清楚地明白“我要什么”,就显得太重要了,否则,别说二舅了,姥姥也治不好这精神内耗。

 

Screen Shot 2022-06-22 at 4.20.41 PM.png

进入专栏 点赞 ()


版权声明
1. 本文系新西兰天维网【天维伙伴】频道稿件,未经原作者授权,不得转载。

2.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3. 作者在本网站上发布的内容仅供参考。

4. 作者发表在本频道的原创文章、评论、图片等内容的版权均归作者本人或标注来源所有。

5. 所有天维伙伴签约专栏作者与天维网的合作,除非有特别说明,否则仅限于“内容授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