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栏名称:理性姐潇潇
- 作者: 潇潇Jill
- 简介: 潇潇Jill,数据分析师,应用经济学和金融硕士。从2014年通过打工旅行第一次踏上南半球,到2016年大龄读书,求职,一路下来有很多关于终身学习的感悟。希望能跟大家分享讨论关于学习、生活、工作、自我提升的精华干货,跟小伙伴们一起成长。个人公众号:「远走他乡的理性姐」 | 小红书:「理性姐潇潇」
记得刚毕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是个自控力极差的人,经常备一大袋零食给接下来的一周,结果一天就吃完了。或者是休息日有人约火锅,约大餐,约必赴。
后来,我变得又穷又胖...
大概4年前,我开始做个人财务预算,把可能用到钱的方面分成了十几类,比如房租,交通,电费,医疗,健身,吃饭,买衣服,分别规划每个月可能的花销。坚持了四年下来,从最开始惊讶的发现钱都被我吃了,到后来,刨除房租,交通,买衣服,吃饭,我还能在几乎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存点钱。
很多小事,比如攒钱,变成惯性之后,自控力就自然变强了。随之而来还有其他福利,人瘦了,自信了,钱包鼓了。虽然没财富自由,但却安稳快乐。想当初太年轻,坚信“钱是赚来的,不是攒的”。后来经历过信用卡负债和失业风波等等,才发现是被消费主义的slogan给忽悠了。
痛定思痛,今天准备静下来好好说一说攒钱这件小事。
赚钱的基础是有本钱,大部分年轻人来自普通工薪家庭,初入社会,没有雄厚背景,也不是天赋异禀,想要出人头地,先要拿的出本钱。如何积累本钱,相比开源,节流其实更切合实际,容易操作。
这届年轻人已经意识到攒钱的重要性
上个月,一份《余额宝90后攒钱报告》出炉了,揭示了中国90后的“秘密”。过去被形容为“自我,享乐,浮躁,任性和不靠谱”的90后们,其实懂事的很——嘴上说要生活,身体却很诚实,都开始悄悄的攒钱了。
2020年疫情发生以来,90后人均攒钱金额比2019年增长40%,平均4个90后,有3个在用余额宝攒钱。他们的消费也比外界想象中更为理性,90%的90后在调研中说“买生活必需品外的东西,会充分考虑经济状况”。平均在23岁就开始初次理财,比父母一辈整整早了10年。
《90后攒钱报告》
“又攒了一杯奶茶钱”成为了90后攒钱的计量单位。
灵魂一问:为什么要攒钱?
1.有本钱,才能钱生钱。
太多东西都需要本钱。想光靠攒钱实现财务自由不现实,但有本钱,是实现财务自由的基础。
“钱,高雅的说罢,就是经济,是最要紧的了。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所卖掉......为准备不做傀儡起见,在目下的社会里,经济权就见得最要紧了。”
——鲁迅《娜拉走后会怎样》
微博之前有个热搜 “一天3元伙食费”,说的是一个27的女生李燕,从衣食住行开启全方面省钱,一天的伙食费低至3块钱。早上煮一碗面,成本8毛,加上用6毛钱的鸡蛋做一碗鸡蛋羹,晚餐只喝一包黑豆粉。常备长袖和高领的衣服,省了买防晒霜和买衣服的钱。
李燕通过这种“丧心病狂”的方式,一个月3000的工资,攒了2500。
假如每周少吃两顿外卖,能让你几十年后变成百万富翁,愿意吗? 今年20岁,每月存500,放到余额宝或者指数基金,假设收益率3%,40岁时就是33万,60岁时就是100万。
有了本钱,拿去钱生钱,利滚利,不香吗?
2. 不控制「心理账户」,何以控制人生
对于心理账户要有取舍,现在把钱花在有意义地方,剩下的攒起来,未来花在更意义的地方。
心理账户这个概念是2017 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塞勒提出的。
我们大脑会把不同的支出和收入划到不同的账户里。比如500块的工资和和500块的奖金本质上是一样的,但辛苦“搬砖”拿来的工资会被划到一个账户,而奖金会被划到另一个账户。
辛辛苦苦存了20万,大部分人拿来买房,会觉得天经地义。假如用这个“辛苦账户”去买奢侈品,估计会思考再三。但假如这20万是中彩票得的,就变成了“意外收获账户”,你不仅可能拿去买奢侈品,还可能去做慈善,捐个贫困小学。事实上,近20年来,中彩票头奖的人有75%在5年之内破产。
这种行为模式说明,我们对待不同“账户”的态度是不一样的,由于潜意识的大脑系统作用,钱并没有花在最有意义的方面。5000块钱,可以报个健身房或者买个名牌包,二选一。明知健身房是有益花销,但被短期诱惑吸引的我可能会去买包。
久而久之,定下的许多目标,比如发展兴趣爱好,存个旅行基金,考个资格证,都因为没控制好心理账户,一个个搁浅。
习惯了花钱,就会越花越多,赚再多的钱最后都不够花。控制好心理账户,才能掌握平衡。
3. 为了让钱更好的为自己服务
攒钱是为了更大的世界,更好的体验。
“世上有一样东西,比任何别的东西都更忠诚于你,那就是你的经历”。
——周国平
还记得我22岁第一次有目标的存钱——旅游基金。那时候刚大学毕业,开始深漂。每个月4500的工资,房租1500,平时吃喝1500,交通至少200,买衣服和日用品800,周末时不时还和小姐妹吃个网红餐厅,喝个甜品500,总共4500,月光没跑。
后来,向现实低头,决定攒钱。以前买盒装进口牛奶,现在买3块钱一袋的。以前外卖,现在八成煮饭。姐妹的下午茶改成一个月一次,其余时间在朋友家里看剧聊天。每月能攒至少1000块。后来一年过去了,生活质量并没有明显下降,但攒出了足够旅游基金的钱,够买一趟欧洲往返机票和支付旅游花费。用本钱,买了见识。
忠于你的除了经历,还有学习和健康。攒下的本钱,可以更好的为你服务。
《90后攒钱报告》提到,90后虽热衷于攒钱,但对于投资自我提升,出手还是很大方的。过去的一年,90后花在购买教育产品的金额上涨了90%。
我朋友小C就是个好例子。以前花钱从不计划,后来同时期进公司的同事考了资格证,升职加薪,他受到打击,开始设定长远的存钱目标。然后他“佛”了,消费观大变。如果翻下消费记录,会发现他今年买在线课程花了上万。一部分原因在于工作所在行业,信息更迭太快,时刻有紧迫感。更多在于攒钱攒出了惯性,花钱买成长,变成更好的自己。
4. 攒的是生活的底气
大多数人没有金钥匙,也没有保护伞。
疫情突发期间,所有公共场所关闭,人们隔离在家,虽然减少了出行,但买口罩要钱,囤粮要钱,生病了要钱,在家办公添置设备要钱。有些人没那么幸运,丢了工作,失去了经济来源,但信用卡、房租、贷款还得还。危机来临,一个小意外就可能把一个年轻人榨干,这时候你银行里有1万块和10万块钱的境遇肯定不一样。
认识一个姐姐,年轻有为,自己和老公开了小的律师事务所,差不多有10个雇员。当时疫情封城的时候,因为现金流的问题,开始到处跟朋友借钱。本来印象中,她的公司所在行业光鲜,经营顺利,应该也攒了不少钱。后来,从另一个共同朋友那得知,夫妻两个人的现金存款不到两万块,还不够给员工开工资的。
人生的某个节点,可能突然需要用钱抓住一个机会。普通年轻人,没资源,没背景,没有不得不回去继承的家业。大部分人都是在等着一个改变人生的机会。结果机会降临时,拍大腿,我要是有这个钱就好了。
存款储备是生活的底气。不管那个年龄段,投资专家都建议保存相当于6-12个月生活费的现金储备。否则不管月入5000,5w,50w,都会变回穷人。
写在最后
人生的出场顺序很重要。年轻时该做的计划,晚5年,晚10年,20年都会截然不同。
理性姐今年30岁,如果可以有什么想对25岁的我说的……
感性的我会说,多存点f**k you money,好让我什么时候工作不开心,就可以炒了老板,拿起一本孤独星球,说走就走。
理性的我会说,2015年股灾,准备抄底,错过了要等五年。穷韭菜逆袭的机会来了,乘风破浪,天下我有。
然而25岁的我,并没有钱。
攒钱和花钱这件事,不是非黑即白,也不是扯扯淡就能说明白的。有人说,我一个月攒1000,攒一辈子也不会变成比尔盖茨。
攒钱不会让你暴富,但攒下来的本钱,让我们有资格做选择。有本钱,才能活出自己喜欢的样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参考资料:
https://www.investopedia.com/terms/m/mentalaccounting.asp
https://finance.sina.com.cn/money/lczx/2019-07-29/doc-ihytcerm7026471.shtml
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0/0726/c1004-31797999.html
支付宝《90后攒钱报告》
版权声明
1. 本文系新西兰天维网【天维伙伴】频道稿件,未经原作者授权,不得转载。
2.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3. 作者在本网站上发布的内容仅供参考。
4. 作者发表在本频道的原创文章、评论、图片等内容的版权均归作者本人或标注来源所有。
5. 所有天维伙伴签约专栏作者与天维网的合作,除非有特别说明,否则仅限于“内容授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