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我的新西兰
作者: 托尼
简介: 公号《我的新西兰》,这个我,其实可以代表每一个在新西兰的华人,并不仅仅是我自己。因为对人文故事一直以来的热爱,在这个人生阶段,我的小理想是做一个海外华人人文故事的公号,突出真实,即便因此而不完美。感谢第一年(2017年)就有100多位作者通过这个公号和读者分享了自己的感受,期待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一起记录生活。

孩子,将来会理解我们的移民选择吗?

发布时间:2018-09-13 09:30:04
分享到:

890236438475437.jpg

1.jpg

作者:托尼

来源:我的新西兰

最近玩抖音,自己发的一个视频获得了20万的浏览量,那是年初自己微信朋友圈发的我们家闺女在LONG BAY公园玩溜索的10秒视频。大多数的人觉得孩子就该在大自然里这样无忧无虑的成长,但也不少人说:“新西兰有什么好的?50年后,你会后悔的。”

因为这个视频,我对抖音的兴趣多了很多,所以也开始留意其他的介绍新西兰的视频,结果发现不少。总结下来,有两个特点比较突出,一个是博主相当大部分都是来这不到3年的新移民,另一个是谈的都是新西兰的好。细想了一下,确实是蛮有意思的一个现象。我想,这既和老移民融入程度较深,微信,抖音等用的相对少有关,也和老移民对新西兰的态度有关。

抖音上不少人问我移民的问题,忙碌的我(是的,我确实很忙)最后做了一个小视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其实是给了他们移民局的网站和中文链接。因为移民这么大一件事,如果你连查查中文网站的努力都不想付出,其实不如不要开始的好,因为除非家里有矿,否则后面的路非常艰辛。

新西兰有很多好的地方,要不我也不会选择移民这里。我不是那么热衷回答或鼓励人移民,其实不仅仅是没有时间回答,更多还是因为,不想去鼓吹别人过来。毕竟,对没有能力移民的人谈这些,那是伤害;对有能力移民的人,这也是干扰别人的决策。因为说实在的,新西兰问题也不少。

医疗很好吗?如果你在这里住的够长,你会明白买商业保险的重要。因为如果你不幸得的是慢性病,家庭医生绝大多数情况只会安排你排队。在身边就遇到过多位最后回国治疗的朋友,因为如果是给钱就治,中国的性价比和效率可能比新西兰反而要好。

即便排队排到了,又怎样呢?医德很好,艺术一般,这恐怕是相当多的华人对这里的医疗系统的评价。当然,这也能理解,毕竟新西兰是一个人口小国。对于临床医学这种实践科学,肯定是新西兰的短板,中国医生司空见惯的疾病,在这里也许都属于罕见,所以才会常有报纸上的被误诊的新闻。

2.jpg

教育很好吗?我们都爱在朋友圈转发新西兰被评为“面向未来教育最好的国家”,但这更多是不是为自己打气呢?我们都爱转发孩子们在学校“无拘无束”的玩,但又有多少家长真的对此无忧无虑呢?要不课外补习班会那么盛行?是的,新西兰一样有不少课外补习班,兴趣班,这里的孩子并不只是玩。再说了,在奥克兰,不少公立学校连老师都快招不到了,这算不算问题的积累已经比较严重了呢?

高等教育就更不用说了,身边遇到不少带孩子在这里留学,但将来希望去欧美其他国家读大学的家长。他们的疑惑是,新西兰最好的大学奥克兰大学,在世界大学排名中都一滑再滑,难道面向未来只有小学教育吗?

3.jpg

物价便宜吗?朋友圈定期就会来一圈感叹超市蔬菜价格的帖子,华人家里不少也都有自己的“自耕田”。这里的蜂蜜好,可你问问本地华人,不要说国内风靡的康维他蜂蜜,就是其他牌子的麦努卡蜂蜜,又有多少人每天能喝一勺?生蚝,几年前2.99一公斤的青口,如今4.99都让好多人买的时候犹豫了一下。

能出口的好东西,价格向国际市场看起,本国人不少根本消费不起。蜂蜜,海鲜,牛奶都是这样的一个趋势;本国不产的东西,千里迢迢从任何一个国家运过来这里最后都变得不便宜。但新移民在这里赚每一分钱其实不容易,要不你问问有多少本地华人还没有去过南岛的?

4.jpg

养老无忧吗?按目前的养老金领取水平来看,如果你拥有无按揭的自住房,在这里领取养老金过得还是可以的。也许没有富裕到可以随意出境旅游,但生活和新西兰境内度度假还是过得去的。但这个能持续吗?当然不能,原因很简单,社会急剧老化啊。如果不是新增移民填补了劳动力和税源,恐怕早就出问题了。

新西兰不是北欧,有着一大笔国民养老基金;这里更不是瑞典,老百姓会主动拒绝政府给大家每人多发几千;这几年更多的是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生活压力过大,希望能够涨薪,眼前的日子还那么艰难,将来的养老还没纳入计划。

5.jpg

我说这些并不是说新西兰不好,要不我就不会选择移民这里。但经历过初来的喜悦后,我也逐渐意识到现实存在的问题,甚至我在拿到永久回头签后还回国又工作了3年,但最终我的选择还是这里。

医疗虽然并不如意,但孩子们似乎也没得过啥大病。就连我这个从小每年打针的药罐子,来这里后的8年也再未有过打针的体验。也许真的是这里的自然环境更好?又或者是简单的家庭医生分诊制度,确实激发了我们每个人身体里的免疫机制?但我不会再天真的以为在新西兰只需要公费医疗就够了,商业保险对每个家庭来说,如果可以负担,绝对是必不可少的。

教育虽然问题不少,但老师们还是很用心。从孩子们的体验来看,每天对于去学校都是无比期待的,对学习的兴趣很浓,这是我很开心的。毕竟知识这种东西吗,十几岁的孩子学个乘法很容易,但几岁的小孩,那就是难上加难的,稍晚点会也不一定是错的。

但我也会很理性的意识到,有条件的家庭,无论华人还是洋人,其实都会在课外安排很多的兴趣班。所以,我们也给孩子报了网球,芭蕾,钢琴,国际象棋,陶艺等。当然,我们并没有太逼孩子,只是给她们多一些尝试,让她们自己参与选择几项做为今后自己的兴趣和强项。我的理解,音乐是培养她们快乐和审美的能力,体育是锻炼强健的体魄,而这两项的学习过程就是毅力的培养。

物价一年比一年高,但你也还是有不少便宜的选择。有些会过日子的,什么水果蔬菜便宜就吃什么,不就着自己口味过日子的人,其实也还过得去。再说了,家家户户都有个不大不小的院子,真会打理的,还能省不少。苦瓜一根好几纽币,每年我爸都要种2-300条,这都是新西兰特色,他还有一个300多人的瓜瓜种植群,大家每天讨论交流或给瓜配亲。

所以,我眼里的真实的新西兰,安静祥和,但离天堂还很远

但有一个心结一直在我心底。有时我和孩子们的生活中有一些对话,会让我不能释怀。我是个爱安静的人,所以对于新西兰的日子还是蛮习惯的。但我骨子里又是一个对中国文化无法割舍的人,孩子们虽然小,但看着她们越来越习惯用英文表达,我总是隐隐有些不适。

在4月我写的小说 《coffee guy 的故事》 ,讲述我在路边遇到的一个8岁时和父母一起从英格兰移民新西兰的移民,40多年过去了,他再也一步都没有离开过这个国家。文末有一位读者的留言特别打动我的心,因为那也是我想记录这个故事的冲动的原因,她说:

不知道怎么了,突然被这篇打动。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孩子也有相似的故事。他们会想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会来这里吗?他们会理解我们当初的选择吗?

是啊,我的孩子,她们肯定很难像我一样对祖先曾生活的故土有如此强烈的精神联系。她们也几乎必然会面临文化的冲击,身份的认同等问题,她们一定会经历一些人生的困惑。

我写写公号,做做导游,最近还在学木工(这个目前都只能算兴趣),老大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她回家告诉我,她和同学讲,MY DAD CAN DO 3 JOBS, HE IS MY HERO。她在这样说的时候,眼里是骄傲的;我不知道她成年后是否还会如此呢?我选择移民,坦白说并不完全为了孩子,而是自己的选择。

大学毕业时选择深圳,我至今仍然深爱那座城市。从事的金融工作我也非常的热爱,虽然压力巨大,但我的人生之旅其实还是算非常顺利的。所有的努力几乎都得到回报,我对人生和命运其实不应该有怨言。所以,当我辞职移民时,领导和同事们都是惊讶的,甚至以为我是要跳槽。

其实没有那么复杂,我只是突然厌倦了那种忙碌的生活。中国的发展就像一股洪流,你很容易就被带着浩浩汤汤的奔向大海。似乎没有选择,身边的人,听到的话题,都让你心中雄心万丈,可我却觉得心有不安。虽然我自己并不怀疑自己在这样社会的生存能力,但那并不是我理想的生活状态。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说这些绝对不是对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横加指责,甚至我对饱受指责的国家资本主义发展模式都持保留态度,毕竟一个过去几百年饱受欺凌的民族和国家对发展的渴望和现实选择并不多。而且,一个强大的祖国任何时候都是海外侨民心中的基石。移民与我,只是选择一个安静的地方生活。

孩子们是没有选择的,老大随着我们的选择来到这里,两个小的更是出生就成为了新西兰人。当然,成年后她们还会有自己对人生的二次选择。可是她们已经从一个轨道切换到了另一个轨道的人生轨迹,并不是那么容易去做方向性的改变。所以,我也有着和这位读者一样的问题:我的孩子们,将来会理解父母当年移民的选择吗?

--END--

校稿 | 托尼

排版 | ELAINE

我的新西兰(ID:myNZtrip),

每个人心里都有值得珍藏的时光,

讲述你的故事,谈谈你的人生,留下你的思考和足迹。

进入专栏 点赞 ()


版权声明
1. 本文系新西兰天维网【天维伙伴】频道稿件,未经原作者授权,不得转载。

2.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3. 作者在本网站上发布的内容仅供参考。

4. 作者发表在本频道的原创文章、评论、图片等内容的版权均归作者本人或标注来源所有。

5. 所有天维伙伴签约专栏作者与天维网的合作,除非有特别说明,否则仅限于“内容授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