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栏名称:我的新西兰
- 作者: 托尼
- 简介: 公号《我的新西兰》,这个我,其实可以代表每一个在新西兰的华人,并不仅仅是我自己。因为对人文故事一直以来的热爱,在这个人生阶段,我的小理想是做一个海外华人人文故事的公号,突出真实,即便因此而不完美。感谢第一年(2017年)就有100多位作者通过这个公号和读者分享了自己的感受,期待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一起记录生活。
源图片来源:网络
今天有个老同学问我孩子报高考志愿的事。他儿子理科重本线差7分,他的想法是给儿子报一家广东省二本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计算机专业,中国两年,澳洲两年。而他的问题是,这类学校就业有没有明显优势?
离开高考这么多年了,我自己也并不是从事教育行业,我其实未必是很适合回答问题的人。而且我2017年初从上海回新西兰后,我也并没有再会过国。我想老同学问我,这个问题,一个是我回新西兰前在上海又从事了近3年金融工作;另一个是我在10年前就移民了,所以应该对留学和回国就业有一定了解。
澳新两国的高等教育留学产业,熟悉的人都知道其实是和移民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有相当数量的人其实在读书的时候,除了考虑个人喜好,职业发展,很大程度还要看毕业后是不是能成为移民的跳板。如果属于和当地就业密切相关的,比如护理,幼教,IT等专业,那几乎毕业以后都能找到工作并能移民。但就读这些专业对回国工作的帮助实在相当有限,恐怕也很难谈竞争力。
记得2014年回国和老大一起在上海自贸区创业的那会,因为业务发展迅速,所以连续3年分行都搞了校招。人力资源部那里就已经筛了好多,最后能走到面试环节的已经是10里挑一。
我和其他部门负责人一起参加了很多面试,面试者的简历基本就两类。第一类就是国内名校毕业生,清华,北大,复旦,交大,武大等,要不就是财经类学院特别强的大学,比如上海财大,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第二类就是海归,特别牛的海外大学本科毕业,如果是海外拿研究生学历的,人力资源部会特别标注其本科毕业学校,还有在校学习成绩,其实是参考第一类评价。
说实在,这些简历都是很亮丽的。但当你面临的是一个极其热门的行业,又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时,你面对的竞争就是强中更有强中手。如果你拿的是一个海外文凭,比较的对象就是海外文凭含金量。所以单纯希望拿一个海外学历为回国工作赢取加分的想法已经很不合时宜了。
另一个我觉得值得关注的问题就是政策风险。中美的分歧目前已经摆在了桌面上,甚至不少人认为冷战的帷幕已经落下。在这个网络高度发达的时代,社会公众有着海量的信息来源,这会让普通人有种娱乐化的错觉。
几十年前的美苏争霸的时代开始时,普通人并不具有今天这样丰富及时的信息。所以很多时候大家都是埋头干自己的事情,听听收音机了解一下世界正在发生的事情。你能听到一国领袖对全民发言,那往往都是大事要发生,虽然不是每个人都看得透即将发生的变化,但对事态的严重还是有预感的。
今天的时代不同了。因为我们天天看得到美国总统,国务卿在如抖音一类的中文社交视频媒体上被丑化得像个傻子或疯子。而且因为频率相当之高,没有甄别能力的话,你会越来越习惯这样的画面,而感受不到即将到来的冲击,对可能到来的新冷战时代无感。
这里面首当其冲的就是人员交流,包括出境旅游和留学。看看成都领事馆被关闭后的热闹场景,鞭炮声,各种跑去自拍,或等着看浓烟的人,总让人有些悲从中来。国家层面有争议,最终受伤害的是老百姓,而老百姓在那拍手叫好,总觉得不是那么个味。
回到我老同学的问题,澳洲作为美国铁杆盟友,在诸多国际问题上会坚定的战队美国。澳洲铁矿煤矿出口,基础产品,留学和旅游等多个产业和中国关系紧密,考虑到旅游已经不怎么需要打击了,那么中国如果选择打击澳洲,恐怕就是留学和基础产品(如乳制品等)很容易上手了。因为铁矿不进口还是不行的,但把孩子们留在国内读书和喝国产奶,既能节省即将紧张的外汇资源,又能振兴民族产业,听起来是个很好的做法。但对于个体来说选择越来越少的时代,好不好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在这样一个历史转折点,选择中澳联合办学的课程,这有点像站在两军交战的火线中间,进退两难啊!
所以,如果是我个人来看,还是尽量避免这种课程和留学方式,政策风险实在是太高。如果还能留学,想留学,那就直接出来读,担心英语不好就配个语言班好了。
即便充满诸多不确定性,老同学还是希望送孩子出国留学。他也没有和我讲太多的大道理,只是认为不管国家会不会再次主动或被动的走上闭关锁国,他个人坚定的认为,一个人应该看到更大的世界,有更为宽阔的视野。他的这个表述充满着理想主义的光芒,但如果把这个当成留学的目的,那还是情怀略多了一些。
我认识的绝大多数海外朋友,当初留学移民都是实用主义为目的。说白了,人类的迁徙(移民)都是为了给自己或后代争取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当然,“更好的生存环境”是个很主观的概念,正如有的人喜欢新西兰,有的人喜欢澳大利亚,这两个国家又有不少人去了美国和欧洲,但欧洲和美国又有不少人移民新西兰。
一个孩子出来留学,首先他只是从世界的一个角落到了另外一个角落而已,没有系统的基础教育对思维模式的培养,即便你绕地球走一圈,你看到的只是地貌,至于世界的全貌,那是管中窥豹。即便是留学,如果不是抱着开放的态度去了解,接触和学习其他文明,大抵也是起不到看世界作用的。
更重要的是,如果这个孩子真的在留学时学会了独立思考,享受了无边界互联网信息的快乐,你是要他移民而是让他回去?如果回去,可能不适应;如果想留下来,各国移民的窗口都在陆续收紧或关闭。
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中国人有着近百年来少见的自信。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像过去那样盲目的崇拜国外的好,这些是事情积极的一面(负面是民粹主义的抬头)。从2000年开始的自费出国留学狂潮,到了今天也将不可避免的呈现颓势,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只是加剧了这一历史进程。
出国留学会萎缩到怎样的规模,我是不清楚的。在可能到来的冷战时代里,过去20年趋之若鹜将孩子送出国门的社会精英和中产阶层家庭,怎么看待留学的意义,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那些已经在国际学校为出国准备的孩子们怎么办?海外中断学业回国的又怎么重回国内的教育系统?海外留学这条路,是不是即将走到尽头呢?
版权声明
1. 本文系新西兰天维网【天维伙伴】频道稿件,未经原作者授权,不得转载。
2.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3. 作者在本网站上发布的内容仅供参考。
4. 作者发表在本频道的原创文章、评论、图片等内容的版权均归作者本人或标注来源所有。
5. 所有天维伙伴签约专栏作者与天维网的合作,除非有特别说明,否则仅限于“内容授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