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我的新西兰
作者: 托尼
简介: 公号《我的新西兰》,这个我,其实可以代表每一个在新西兰的华人,并不仅仅是我自己。因为对人文故事一直以来的热爱,在这个人生阶段,我的小理想是做一个海外华人人文故事的公号,突出真实,即便因此而不完美。感谢第一年(2017年)就有100多位作者通过这个公号和读者分享了自己的感受,期待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一起记录生活。

一场关于教育的 供给侧改革

发布时间:2023-04-26 09:35:59
分享到:

2021年7月,中办国办关于“双减”的文件后,首先造成了海外中概教育股的惨烈下跌,接着带动中概股全面下跌,最终又反馈到国内资本市场,引发进一步的大跌。

2.jpg

关于这个政策的出台,引发了社会各界从很多不同角度的讨论,有些是从政府对市场和某些行业干预的有效性和必要性分析,有些将这些政策出台和国家人口政策的调整联系起来分析等等,毕竟,教育属于牵一发动全身的事情。

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虽然网络舆论有不少拍手叫好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每个家庭都思考的问题,到底哪些家庭可能会受益,哪些家庭可能会吃亏呢?

一般来说,课外辅导有网课,大班,小班,私课的区别,成本也是依次更高。课外班取消了,如果请私教,那么费用会更加昂贵,换句话说,经济负担可能更重。所以有人说,“双减”政策后的教育,要不费家长,要不费钱包,要不就躺平。

 

可能受益的家庭

不差钱的家庭,可以继续花钱请私教,因为能得到额外补课的家庭总数减小,所以这些家庭子女面对的竞争其实是减少了。再说了,这类家庭很多本来就有多种选择,除了裸考,还可以有很多其他途径进入名牌大学,或者送出国。对于富人,这次政策属于利好。

高知的家庭,因为父母可以自己辅导,所以凸显了优势。其实想起来我自己的初高中时代,有好几个全校成绩特别优秀的就是父母有一方是老师的,这种家庭的氛围和辅导是碾压其他同学的。相信这次政策实施后,会有一批家长亲自操刀及时“补位”培训的事情,只是各公寓楼里恐怕会多出不少急得歇斯底里的父母,请理解他们是正在辅导孩子功课的家长。

还有一类家庭可能也收益,就是本来就佛系的家庭。因为过去就不打算在教育上投入太多参与内卷,所以现在相当多同阶层的家庭无法参与内卷了,那么这些佛系家庭的孩子其实也取得了相对的优势。

3.jpg

资源是有限的,有人受益就肯定有人吃亏。那些有向上突破的渴望,又对向下跌落充满恐惧的,资金能力又相对有限的中间层家庭,相对来说是意愿最强烈的课外辅导群体,同样这次政策恐怕伤害也就最深。

 

难以改变的社会需求

如果把这次教育改革分为供给侧和需求侧,那么改变主要在供给侧,但如果需求没有改变,改革的影响还是有限的。虽然校外培训机构存在制造焦虑,获取暴利的情况,但你很难说培训机构就是罪魁祸首,因为他们存在的原因是强大的社会需求。

家长选择为孩子报课外培训,核心动力是担心孩子的未来。因为社会仍然将收入作为成功的唯一标准,而中国的学历是个筛选工具,所以学历和成功属于强相关。我那一个字都不认识的奶奶也知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因为传统儒家社会,读书最终是普通人通向功名利禄的唯一通道,今天的高考和古代科举在本质上并没有不同。有些人说现在高级技工,大厨师等收入了得,但这些岗位代表的仅仅是这些领域的头部人才。只有行业平均收入水平没有那么大差别,可能才能断掉读书和成功的这种强相关性。

4.jpg

所以,学校可以在地方政府资源倾斜下做好课外培训服务,但这并不能轻易改变地区差异,校际差异。如果家长们心里对未来并不踏实,还是希望为自己的孩子未来走得更稳,那么内卷仍然无法回避。毕竟,家长不患补课,患别家娃补课。

比如政策里提到的“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那么课外学这些,中考高考大多数人都不指望靠这些拿分,家长们回家不放心,那还得辅导一轮。有钱的请人,有能力的自己辅导,最后难为的还是没钱也没能力的家长。

所以对于政策的影响,我觉得还得观察。从时间上来说,因为在校时间的延长,相应的家长能够加课的时间也就减少了,某种程度还是实现了“公平”。

 

有没有理想的教育制度?

这个世界有没有理想的制度,不少国家和人们都在苦苦思索。

我们今天诟病的应试教育体系和高考制度,它的前身其实就是科举制度(更准确说应该是公务员选拔制度)。科举制度本身其实有过非常积极的进步性,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它从1300多年前的隋文帝时期开始,催生了不论门第的“士大夫”阶层,打破了贵族对政治的垄断权。即便在今天,我认为以高考制度为代表的中国教育体系仍然体现了“公平”性。

教育制度是为社会服务的。而一个好的社会它需要给每个人希望,也就是提供社会的阶层流动。每个人出生不可能公平,但我们希望每个人在学习的机会上能够尽量公平,因为学习可以改变命运。这也是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努力在公立教育体系上做到公平性,至于私立教育体系,因为资金来源不是公共投入,所以留给市场自己去处理。

5.jpg

怎么实现公平的理想呢?每个国家做法都不同。

以我生活的新西兰为例,新西兰的学校有评分,这个评分赤裸裸的就是用所在片区家庭的收入来区分的,将全国家庭收入分成10档,那么10份的学校就意味着这些学生的家长收入属于社会的前10%。

这个评分最后的结果就是,分越高的学校,政府拨款就越少,家长需要的“捐款”也就越多;政府的资金更多的是投向那些低分的学校。当然,这么说也不绝对。比如因为绿党党魁的支持,新西兰就有绿色学校(私立学校)获得了政府的巨额财政支持。另外这届工党政府甚至为很多低分学校的孩子提供免费的午餐,免费的ipad,这点也让很多中产阶级感到太不公平,毕竟很多工薪阶层的孩子还没有自己的ipad。

6.jpg

但新西兰的孩子们也广泛存在课外兴趣班的,只是这里面参加各类体育,音乐类的比例会更高一些。新西兰只有500万人,但有8所大学,一般来说如果只是希望孩子读个大学,那是没有太大难度的,有难度的可能是读什么专业。另外,新西兰作为人口小国,高中毕业去欧美大学也是有优势的,对于在意校园多元文化的现代大学,多一个国家也是有益的。

另外新西兰更有16所理工学院(现在合并为一个大学校),更多的学生并不选择读大学,而是去学习各类技能。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理工学院除了提供各种技术培训,还提供从本科到研究生学历,我记得个别还有提供博士学位的。这样听起来是不是就和这次“二减”提到的方向有了相似的感觉?

但仅仅有理工学院并不够,你还需要为这些理工学院毕业的孩子提供就业机会,而且这些就业机会收入并不比大学少,甚至更多。

所以,新西兰现在的教育制度是不是理想的呢?我也不清楚啊,只能说目前来看是适合这个国家的。但新西兰的制度能搬到中国吗?显然不能,因为人口规模,区域差异,产业结构等等那都是完全不同的。中国太大了,内部差异太大,不能搞一刀切的政策,那样很容易也会出问题。

7.jpg

有人说人生就像一场长跑,不以一考定终身。其实这话本身就有问题,因为长跑这一比喻的潜意识还是竞争,因为赛道和胜利的评判标准是唯一的。真实的人生不是长跑,而是一群人在森林扇状跑开,跑着跑着会有很多的岔路口,每次每个人都在做着不同的选择,最后都有不一样的人生。而好的社会是,绝大多数人都在这片森林里能找到自己的美好,虽然每个人的美好可能并不一样。

 

关于未来的几个猜想

8.jpg

写到最后,我想聊点轻松的,随便猜猜未来会怎样?这些都属于天马行空,抛砖引玉式的猜想,拍砖不要太重啊。

1,家教行业可能重新兴起,现有行业从业人员可能会有不少会创立个人品牌,我觉得对于大学毕业生,特别是师范类,这都是很好的一个个人机遇。

2,出国留学会进一步低龄化。中考高考如果不能复读,又不能辅导,英语又不能补习,可能会有更多的家长选择让孩子更早的选择出国留学。

3,培训家长如何辅导孩子的班可能会逐渐兴起。既然孩子们不能补习了,那么家长还是不放心,那么想鸡娃的家长得先自己打一针,鸡娃先激己,提高自己辅导孩子功课的能力。可能以后辅导家长们先学习课程,然后在家再辅导孩子的模式会出现,我建议新东方,好未来这些公司赶紧转型这个方向,这样业务不会有啥影响。

4,过些年后,很多拿着大学学历的中国家长可能必须接受一个现实,自己的娃不能上大学了。

教育平等,资源的平均化分配。我觉得这个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即便在计划经济时代,教育资源也是高度不平等的。那个年代信息不是那么透明,很多人只是意识不到社会存在广泛的不公平而已。我也是随便聊聊。 

*文章图片均来源网络,侵删

10.jpg

进入专栏 点赞 ()


版权声明
1. 本文系新西兰天维网【天维伙伴】频道稿件,未经原作者授权,不得转载。

2.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3. 作者在本网站上发布的内容仅供参考。

4. 作者发表在本频道的原创文章、评论、图片等内容的版权均归作者本人或标注来源所有。

5. 所有天维伙伴签约专栏作者与天维网的合作,除非有特别说明,否则仅限于“内容授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