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我的新西兰
作者: 托尼
简介: 公号《我的新西兰》,这个我,其实可以代表每一个在新西兰的华人,并不仅仅是我自己。因为对人文故事一直以来的热爱,在这个人生阶段,我的小理想是做一个海外华人人文故事的公号,突出真实,即便因此而不完美。感谢第一年(2017年)就有100多位作者通过这个公号和读者分享了自己的感受,期待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一起记录生活。

2023年,6年来我第一次回国 (3)

发布时间:2023-11-09 10:07:33
分享到:

人情社会

 

这次回国主要是办点私事。其实前年就应该回来办了,但疫情期间跨境往返实在是一件挑战性太强的事情了。

所以,就一直拖着了。

仅仅几个月,一切似乎都已经恢复到了4年前。似乎发生过很多事情,又似乎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集体的记忆其实挺短暂的,至少看起来是这样。当然,我这么说也不对,我怎么知道每个人对这过去的4年真实的记忆是怎样的呢?

说到这次回国,很多朋友问我为啥没有一家人一起回来?因为出来时间比较赶,两个小的新西兰护照到期了还没换呢,换了还要网上抽签去申请中国签证,相当折腾人,还真不是随便说回国就能回国的。不过更重要的原因是我办的好几件事需要找人,有不确定性,一个人行动自由,拖家带口不是那么方便。再说了,

说到办事,回国和新西兰差别还是很大的。中国是个传统人情社会,有些事有政策可以办,有些事明确不能办,但中间的地方怎么办?因为还有很多事属于没说可以办,也没说不能办的,就看办事人员愿不愿意帮你了。

我要办的事就属于这类,所以只能找朋友先私下了解政策了。最后了解下来应该可以,所以我就赶紧趁热打铁办了,毕竟你也不知道下次再问的时候经办人员对政策该怎么理解了。

我还记得13年前离开深圳时,因为过来办移民需要开无犯罪证明,所以我去户籍派出所办理。可是好说歹说,所长也只能开一份,但我需要两份。最后实在没办法,我找到了常来网点的单位所在片区派出所的民警。他说按政策你应该去户籍片区派出所,但你们网点在我们辖区,这是属于符合政策办理范围的。就这样我才顺利开到了两份证明。

其实这个证明只是需要核对身份证信息,查查有没有犯罪记录,开几份不应该是个这么难的事情。帮了是情分,不帮你也不能怪人家,毕竟不少地方它就是政策的模糊地带,全看经办人员愿不愿意想办法帮你去找替代方案。

这次回来我也顺便办了一份新的无犯罪证明。因为最近会更新商业载客的驾照,不确定新西兰交通部是否需要一份新的。毕竟,我第一次申请时提交的证明其实并不覆盖上海工作期间的2年多国内经历,算是特批办理的。和13年前那次办理的流程比较,这次简单多了,直接网上提交,几天就寄到表弟家里了,直接给了两份。这也算是时代的一种进步,不知道是深圳这样,还是全国都简化了。

移民后,我曾在新西兰AA干过一段时间。那时每天要处理几十份驾照(考证,领证,换证等),很多时候会遇到申请人不符合交通部规定的办理条件。

我们的处理流程就是会给客人一个交通部专线电话,客人打过去解释自己的特殊情况,交通部那边如果觉得情有可原就会给一个reference no给客人。我们可以根据这个号为客人特批办理这些业务,这些就算是官方的“特殊情况批条子”的口了。我那个时候的感触就是,这挺人性的,毕竟法律法规没法覆盖所有场景,这样就有了一个通融的空间。

我需要特别说明,并不是说新西兰就不是人情社会,其实类似的需要托人办事也存在的,最常见就是找工作如果有推荐那就会特别容易。

新移民来到这里,人际关系网络需要再次建立。所以相对出生长大的中国,很多新移民会觉得这里人际关系自然简单很多。但去除这个因素,和中国相比,新西兰生活的人际关系还是简单一些,人与人的边界感会更强一些。

适度的人情社会其实有他温情的一面,比如我回国这事基本朋友圈就没有提,但还是陆陆续续有老同事,老同学和朋友联系起来。这让这次独自一个人回国的我还是感到亲切。毕竟,如果没有一个一个的人,我和这座曾经生活过的城市又有什么关系呢?在这座城市里曾经有过的生活片段又怎么连接起来呢呢?很多时候,我们说起自己和某个城市的情感,其实很多时候说的是曾经认识的那些人。

【待续】

 

 

 

 

 

进入专栏 点赞 ()


版权声明
1. 本文系新西兰天维网【天维伙伴】频道稿件,未经原作者授权,不得转载。

2.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3. 作者在本网站上发布的内容仅供参考。

4. 作者发表在本频道的原创文章、评论、图片等内容的版权均归作者本人或标注来源所有。

5. 所有天维伙伴签约专栏作者与天维网的合作,除非有特别说明,否则仅限于“内容授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