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栏名称:龙卷风乒乓球
- 作者: 刘小溪
- 简介: 刘小溪,龙卷风乒乓球学院联合创始人。国内混迹公务员十年,漂过广州,深圳,北京,香港,历经北京奥运,广州亚运,香港特首选举,见过官场百态。婚后帮助丈夫成功申请天才签证,移民新西兰。2019年,与丈夫魏炎涛(前中国乒乓球国家一队队员)共同创办龙卷风乒乓球学院。身为三个男孩的妈妈,新西兰小学乒乓球运动推广人,教育行业创业者,对中新政治文化教育,有着敏锐的观察。微信公众号“龙卷风乒乓球”。
诚如大家所知,新西兰的学校教育重视激励性的评价,排斥对孩子个人或团体之间的排名与评比。
生活在纽村的孩子们,有可能可以在步入社会前回避所有的竞争压力。
但是在纽村以外的其他国度又是什么样的情况呢?
且不论遥远的中国和美国,就看看新西兰的近邻澳洲,虽然他们一样鼓励“赏识教育”,但也要孩子们体验“与同辈在竞争中自我提升”。因此,澳洲不乏全国性或地区性的数学、英文竞试,成绩发布后还有分析、统计、排名!可见,提倡适度竞争的氛围,是世界的主流。
那么,在新西兰这种不提倡竞争的教育氛围下,作为家长,是让孩子无压力地快乐长大,还是应该想办法创造条件让孩子适度体验竞争压力?
其实,答案大家都知道,竞争是无可避免的,即使学校没有排名评分,孩子跟孩子之间总是存在竞争的。与其自欺欺人的去回避竞争,倒不如大方地接受“竞争无处不在”的现实,陪伴孩子一起学会如何面对竞争。
相传,挪威人从深海捕捞的沙丁鱼很难活着上岸,抵港时如果鱼仍然活着,卖价就会高出许多,所以渔民们千方百计想让鱼活着返港,但种种努力都失败了。
但奇怪的是,有一位老渔民的鱼回港之后还是活蹦乱跳的。由于鲜活的的沙丁鱼在市场上非常走俏,没几年功夫,老渔民一家变成了富翁。老渔民在临终时把秘诀传授给儿子,原来,老渔民使沙丁鱼不死的秘诀,就是在鱼槽里放进几条鲶鱼。为了躲避鲶鱼的吞食,沙丁鱼自然加速游动,从而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以至于回到岸上还能活蹦乱跳。
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
所以说适度的竞争,是激发潜能的最好方法。
有人问,如果孩子并没有天赋,只是当做纯娱乐玩一玩,还有没有必要参与比赛呢?
事实上,有一搭没一搭地随便学一学,并不能让某项兴趣进阶到真正娱乐自己的高度和深度。真正的热爱,源于精深。肤浅的喜欢,通常只能叫一时冲动。我们必须有更深入的浸润,才能到达另一种高度,在那个高度里,才能找到真正的乐趣。
从兴趣到乐趣,再到志趣,它会让你在其中获得快乐,只有当你开始体会到乐趣的时候,才会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如果学什么东西,只是抱着玩一玩的心态,基本上很难撑到他们可以体会到乐趣的那个阶段。
有人也有这样的疑问,如果孩子觉得自己技术不够好,没有信心,不想参加比赛,作为家长该怎么办?是直接尊重孩子的意愿,还是鼓励他们克服恐惧积极参与呢?
有人认为,应该多让孩子锻炼。面对挑战的时候,如果纵容孩子退缩,以后就会习惯性的给自己找退路,越来越胆小。也有人认为,在比赛面前,孩子觉得紧张害怕,是很正常的,家长应该接纳孩子的情绪,不能强迫孩子。
那么,在孩子遇到挑战,想逃避退缩的时候,父母到底应该完全接纳孩子情绪任由他放弃,还是要尝试推动孩子去面对困难?
我的答案是:轻推
我们当然不是要去强迫孩子每一次都要直面自己的恐惧,有时也要允许孩子往后退一小步。但是从更长的视角看,我们是要陪着孩子螺旋式前进的。
如果一直被动接纳孩子害怕接受挑战的情绪,也许孩子会随着成长慢慢克服自己的恐惧,但也有可能会一直害怕下去。这样的害怕会让孩子产生“我不行,我做不到”的无力感。偶尔的无力感并不会伤害孩子,但如果把后退和逃避当成习惯,孩子内在的自信会越来越少。而只有“轻推”,是我们在挑战面前能给予孩子的更温柔耐心的陪伴。我们可以接纳孩子在恐惧面前的某一次退缩,但更要想办法帮助他们积蓄力量重新出发。
而当我们用爱鼓励孩子迈出第一步以后,孩子在征服的成就感中得出“我可以,我能做到”的自信心,就会成为他下一次面对困难时,自我鼓舞迈出去的小小动力。
真正的抗挫力,不是仅仅让孩子完成一场比赛,而是让孩子拥有能跑完整个人生长跑的持久抗压能力。这种抗压能力,不仅来源于我们撒进孩子心中的爱,更来源于孩子在适度压力和积极情绪中挑战自己,所获得的发自内心的自信。
毕竟挫折本身不会让人成长,但爱可以。
面对新的挑战时,最难战胜的是对失败的畏惧。无论孩子还是我们,挫败感都是一种非常糟糕的体验。有时候,我们甚至会为了避免挫败感,选择放弃——如果不去做,就不能算失败。
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选择,不仅错过提高和锻炼自己的机会,还可能错过一些机遇。更糟糕的是,如果这样的选择成了习惯,甚至有可能养成“不尝试、不努力、不失败”的人生态度。
不敢迎接挑战的人生,会失去很多乐趣吧。
请爸爸妈妈不要怕麻烦,多鼓励孩子,帮助孩子制定计划,陪伴孩子一点一点儿的练习、提高。
帮助孩子迎接挑战,胜过一次次讲大道理。更重要的是,为孩子幼小的心灵种下“勇气”和“自信”的种子。一旦孩子从中体验到克服困难、战胜自己的成就感,他们会为自己骄傲,并在下次碰到挑战时,毫不犹豫地勇敢面对。
也有家长说,我们让孩子参加比赛了,但孩子输掉了所有的比赛,再也不想去了,这怎么破?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让孩子去感受失败的感觉,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事实上,没有人能赢得所有的比赛,胜败乃兵家常事,输赢亦是人生常态。家长应该做的,是教孩子坦然面对失败,让孩子理性看待输赢。有家长可能会觉得这个执行起来会很难,因为谁也不喜欢输的感觉,包括大人,但这是我们从小就必须教给孩子的一堂课。
为什么英文里把大部分的球类运动都用play这个动词,play table tennis,把比赛叫做Game?
因为比赛就是一种游戏。享受游戏,玩得开心,这才是比赛的真正意义。若将自己的开心与否建立在是否“赢”上,忽略了游戏的“玩乐”属性,游戏将不再给我们带来乐趣。推而广之,无论游戏也好,学习也罢,还是孩子以后走上社会,都不应该将输赢看得太重,否则就失去了生活本身的意义。输和赢,只是一件事结束后的两种不同结果,非此即彼,从概率上来说,各占50%。人生在世,就要活在当下。一次输和赢,只不过是生活洪流中的一朵不起眼的浪花,我们不应为一朵浪花而放弃远航。
孩子因失败而哭泣,这不要紧,要紧的是,我们怎样鼓励他,不让他因为失败而放弃。如果说输和赢是“某一次”的结果,那么坚持下去,赢就是以后“无数次”的必然结果。
成功学上有一个荷花定律:一个池子里的荷花,第一天只有一小部分开放,第二天开放的荷花是前一天的两倍。依此类推,第三十天荷花开满整个池子。
那么问题来了:荷花开半个池子时,是第几天?
很多人不假思索地回答:第十五天。
正确答案是第二十九天!
最后一天开放的荷花,等于前二十九天的总和。
所以,只要坚持一段时间,度过最初的“瓶颈”之后,就会进入一个非常明显的快速成长期,孩子的自信心也会越来越足。这就是“坚持”的力量。
那么,对于兴趣和才艺的学习,做父母的到底push到何种程度,才不算对孩子的强迫呢?
我认为,面对孩子的逃避与软弱,用暴力去威慑是逼迫;硬要孩子追求某个结果,而对过程鲜有关注,这样的偏执是逼迫。
与此对照,督促孩子每日练习,精进技艺;告诉孩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轻言放弃,不要为了玩乐固守着内心的舒适区,放弃磨练自己的机会;用长期的陪伴和支持,表达对孩子的鼓励,在我看来,这些都算是适度的push。
所以,在孩子退缩的时候,轻推一把,让孩子克服恐惧。在孩子失败的时候,温柔鼓励,让孩子坚持下去。这是我给家长们的建议。
孩子学习拉琴打球各项特长之所以出成绩,是因为孩子经过了大量刻意训练,循序渐进逐步上升,所以才会取得一点成绩。
家长push只有这一条路而已,没有捷径。
即使将来不需要靠这些特长吃饭,也不走专业路线,培养爱好特长、训练吃苦精神,也是很大的收获。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版权声明
1. 本文系新西兰天维网【天维伙伴】频道稿件,未经原作者授权,不得转载。
2.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3. 作者在本网站上发布的内容仅供参考。
4. 作者发表在本频道的原创文章、评论、图片等内容的版权均归作者本人或标注来源所有。
5. 所有天维伙伴签约专栏作者与天维网的合作,除非有特别说明,否则仅限于“内容授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