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栏名称:太平洋玫瑰
- 作者: 太平洋玫瑰
- 简介: 一个文学爱好者的自言自语。
1943年,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发表了影响巨大的《人类动机论》,提出了著名的人类需求层次。
这个层次是金字塔的形状,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不过,人的需求并不是恒定的,在不同年龄,想要的东西不同。成年的早期,努力追求成长和自我实现,但在成年的后半期,需求的排序自会改变。
到了晚年,人们会消减追求成功的动能,不想在建立复杂的社会关系上付出时间,他们的活动范围渐渐变小。
交往人数减少,交往对象主要是家人和老朋友,他们把注意力更多的关注在当下,而不是未来。
毫无疑问,我们如何使用时间,与年龄有直接的关系。年少时,总觉得有大把时间可以挥霍,把好多想做的事留待未来去做,岂知那个未来究竟有多久呢。
我们还剩下多少有效的时间可以折腾?这是个没法计算的试题,因为我们不知道确切的终止时间。
如果能知道我们这一生还余下多少时间,那该多好,我们会为自己想做的事重新排序,那些以前我们认为重要或不重要的事情,现在有可能会完全颠倒过来了。
经历过生死的考验,亲身体验生命是何等脆弱的人,最终都能活得更明白,因为特殊的经历,对人生会有另一番感悟。
陈思进生于上海,90年代赴美留学,9·11事件发生时,他刚在华尔街的一家证券公司任职七天。
那天早上他如往常一样打开电脑准备工作,但后背就像被人猛推了一下,直向前冲,他发现自己所在的世贸大楼北楼受到了飞机的撞击。
随后大家开始逃生,由80楼沿着楼梯向下,楼道里都是人,但没人叫喊推搡,大家井然有序的疏散。一个半小时以后,他走出了世贸大厦,3分钟以后,大楼在他的身后轰然倒塌。
曾经离死神那么近,近得只有一步之遥,好多同事的生命定格在了那一天,这对他的冲击非常大。
9·11之后的几年,陈思进仍然留在华尔街工作,但他却开始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华尔街的工作压力很大,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周末还要加班。为了便于工作,他和妻子放弃了买大房子的计划,租住在公司附近的小公寓,也没有买车。
每天都在努力追逐着美国梦,却没有时间享受这个梦,他很不快乐。他曾经觉得,在世贸大厦这个第一高楼工作,象征着人生的高度,代表着跨入了美国的上流社会。
但在经历了“9·11”的生死体会后,他开始质疑自己的人生选择,在纽约生活是为了追求所谓的事业,其实就是追逐金钱,这是否值得。
他开始思考自己到底想过什么样的生活,重新思考成功的定义:进入华尔街并不代表成功,成功应该是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最后,他决意离开华尔街,在加拿大定居。
他听从了自己内心的声音,成为一名财经作家,并为很多媒体撰写专栏。他出版了两部小说,即将被改编为电视剧。
生与死的体会让我反思什么是值得追求的成功,“9·11”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对我的最大影响就是离开华尔街,重新定义生活和所谓的成功。 --陈思进
一个人,对自己的未来有一种认知和想像,对自己存在时间的长短,也有一种感觉,这种感觉会影响个人看问题的视角。
一个20岁的人和一个80岁的人,判断一件事情的意义肯定会不同,而一个20岁有过濒死经历的人,他对人生的看法绝对会改变。
21岁的美国女孩劳拉,曾经有过一段荒唐的岁月。她这么年轻,已经是一个孩子的母亲了,她的婚姻也进入了离婚程序。
她只有高中学历,有限的知识和人生经历,使她没有什么可以憧憬的美好未来和个人发展计划。
一天晚上,她把孩子留给父母照看,自己和朋友们外出看音乐会。回家的时候,他们的面包车被酒驾的朋友开到了路基下面,劳拉受了重伤。
最初的几周,情况很危急,她时而清醒,时而糊涂。之后,她慢慢康复,开始有时间思考人生。
她很幸运能与死神擦身而过,这使她心有余悸。发生这个意外之前,她和所有的21岁姑娘一样,整天想着“我还能找到完美的伴侣吗?”,“如何才能成功?”这样的问题。
变故突如其来,她被死神堵在了半路上,当她再次思考什么是人生中重要的事时,重要的事已和过去大相径庭了。
医生对待她与同室老年人的态度也不同,医生的态度传达的信息是:这位年轻女士的生命,还有各种可能。
这次经历改变了她的一生,她开始关注衰老的问题。虽然当时她对未来并没有清晰的计划,但她知道,哪些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他父亲觉得她躺在床上太无聊,在大学为她注册了一门课程,替她听课录音,她通过磁带来学习,这门课程是《心理学导论》。
十五年后,她成为了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那段经历使她得出一个结论:我们如何使用时间,取决于我们觉得自己还有多少时间。
当人们年轻,身体健康的时候,我们总是告诉自己“一切皆有可能”。我们努力学习,提高技能,获得资源,延迟享受。
我们把对外的人际交往,拓展人脉,放在陪伴家人之前,我们最想要的是马洛斯金字塔顶端的东西--自我实现。
如果有一天,你终于发现未来是何其有限的时候,你的生活范围开始收缩,生活半径变小,不愿再把大量的时间放在复杂的人际交往上。
你只想活得简单轻松,品味当下生活的点滴愉悦,把生活的重心放在至爱亲朋上。
只是有时,当我们明白这一切的时候,已经有些晚了。
复旦大学教授于娟,因罹患乳腺癌32岁离世。她说,“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长期熬夜等于慢性自杀),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幸福。”
美国医生阿图说,有时候,我们如何使用时间,如何判断一件事的意义,取决于我们觉得自己的生命还有多长时间。
很多人在生命的临界点,都会说出警世箴言,但大多数旁观者因没有经历,无法感同身受。只是看看,只是唏嘘而已,之后还会重复以前的既定生活模式,很难改变。
想像一下自己还有多少时间,为生命中的重要事项重新排序,也许一切都会不同。
版权声明
1. 本文系新西兰天维网【天维伙伴】频道稿件,未经原作者授权,不得转载。
2.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3. 作者在本网站上发布的内容仅供参考。
4. 作者发表在本频道的原创文章、评论、图片等内容的版权均归作者本人或标注来源所有。
5. 所有天维伙伴签约专栏作者与天维网的合作,除非有特别说明,否则仅限于“内容授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