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栏名称:槭树街艾林聊幼教育儿
- 作者: 槭树街艾林
- 简介: 我是新西兰幼儿教师,一双儿女的妈妈,主要分享以“尊重”为核心的幼教理念和实践。
01
又爆出幼儿园老师暴力对待孩子的监控视频。
这次的程度,似乎不是很严重,群众也不像以前那么义愤填膺。还有人说:“有时候父母急了,不也这样管教孩子吗?”
真的么?看看下面几个小段,你什么感受。
(甩枕头)
(打耳光)
(揪衣领)
(拖出去)
(视频动图转自荞爸的澳洲来信)
我是父母,又是幼儿老师,我绝对不愿意别人这么对待我的孩子,也绝对不会容忍同事这么对待孩子。
可同时,我对视频中的老师,确实有某种程度的理解。
因为前几次影响力很大的虐童事件,现在所有人都知道幼儿教师责任很重,压力特大。视频中的老师,很有可能累了一个上午,特别盼望孩子们赶紧睡觉,自己可以休息片刻,赶一些环创或别的任务。可是就有一两个孩子特别能闹,搞得其他孩子也不想睡觉,搁谁身上火气不大?
我完全理解老师的这种负面情绪,但,不是所有人都会把负面情绪转化成暴力。
将火气撒在孩子身上的老师,很有可能,她的心里埋着一颗暴力的种子。
02
这不是危言耸听。
以前跟同事聊起过这个话题,不只一个同事说:有时候真的感觉受够了某个孩子 (He works on my nerve all day!) , 恨不得揍他一顿!
实际上,我有时候累了,或者心里有事堵着,而某个孩子就是不听话,我心里也涌起过使用暴力的冲动。
是不是可以这么说:很多人的心里,其实都有一颗暴力的种子。
撒下这个种子的,无外乎自己成长的家庭和外部环境。
不是每个人小时候都受过父母打骂,但类似“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骂不成人”这样的说法,相信每个人都不陌生。
我小时候在乡村,经常看到大人打骂孩子的情景,孩子看上去灰溜溜的,大人有一种完胜的快感。
就是在城市的公共场合,我也见到过父母责骂孩子的场面。
界限模糊的亲子关系,使得很多父母有时候爱孩子爱得失去自我,有时候却又用打骂来作为教育孩子的手段,或者发泄负面情绪的途径。
知乎上一个爸爸(妈妈)的话颇具代表性:“我说的打骂不是家庭暴力,而是在孩子犯错或捣蛋不听话的前提下的管教。”
还有一个妈妈,津津乐道自己如何“合理”使用打手心让两岁的孩子养成好习惯。
大人管教孩子可以“适度”使用暴力,这颗种子,深深埋藏在很多人的内心。
(电影《Matilda》 剧照)
03
父母也好,幼儿老师也好,用打骂来管教孩子真的合理吗?
我闺蜜玲玲,小时候爸爸脾气不好,有次玲玲跟妹妹吵架,爸爸心烦打了她一巴掌,威胁要用针缝住她的嘴巴。玲玲现在已经有了自己的孩子,可以跟家里人当玩笑一样聊起往事,可是说着笑着,她却禁不住泪流满面。
我母亲比较温和,很少真的打孩子,但我小时候有次为了什么事,母亲咬牙切齿地说要打我,然后轻轻拍了我屁股一下。其他的都模糊了,但是母亲咬牙切齿的狰狞面孔,她的手拍到我身上那一刻感到的耻辱,我一直都记得。我不愿意想起,但童年记忆里,那个场景、那种感受,总是异常分明。
网上有个持续多年的热帖:“那些从小动辄挨打被骂的孩子,长大后会有什么心理问题?”很多人说,才读了两个例子,就哭成了狗,因为戳到了自己内心的隐痛。
那种被粗暴对待的痛苦,父母以后用多少的爱、温暖和物质付出,都很难使之磨灭、忘记。
试想一下,幼儿园监控视频里那个被老师打耳光的孩子,被老师像抓小鸡一样拖拽出去的孩子,他们心里的阴影,会停留多久?
而更可怕的是,每个被暴力对待的孩子,心里都被埋下一颗暴力的种子,自虐或虐待别人,只是种子被触发时的不同表现形式。
04
那么,为什么有的人会对孩子使用暴力,有的人却能控制自己?
也许你遇到的是乖孩子;也许你在后来的亲密关系中,跟内心的暴戾或伤痛达成和解;也许你的自我省察,足以修复自己......
也有人没有那么幸运,像视频中的幼儿老师,像有些打骂自己孩子的父母,只能在事发之后,内疚、自责、悔恨,或者给自己的暴行合理化。
难道,真的没有办法了吗?也不是。
我在新西兰生第二个孩子以后,助产士给了我一套几本的小册子,有个小册子是照顾孩子的技巧,其中一条是这么说的:“当孩子哭闹不休让你感到生气、想伤害孩子的时候,最好的做法是把孩子放在一个安全的地方(比如说小推车或婴儿床),你走到另一个房间(最好听不到孩子的哭声),休息一下(比如喝杯茶),等自己平静下来以后,再去照顾孩子。” (大意)
我对这一条印象很深,因为当时看了觉得很奇怪:“怎么有这么一条?自己的孩子爱都来不及,怎么可能想伤害他?”
可能我一直太幸运了。我第一个孩子在国内出生,婆婆过来跟着我生活,我们分担照顾任务,没有触发暴力种子的机会。
等到我作为全职妈妈养育第二个孩子(儿子),我才知道“走开一会儿”这个技巧多么有用。
在后来的幼教职业中,我也无数次地,以不同的方式运用这个方法。
05
儿子1岁前引起我心烦的事情,是他有一段后半下午不睡觉。如果他下午4点左右睡一小觉,然后活动几个小时,晚上7点多开始,就会进入夜间睡眠状态,一直到早上6点左右。可是,如果他不睡这个小觉,6点多一定会睡着,然后整个夜晚的规律都会被打乱。
有一天下午放了儿子几次他都哭闹不睡,我特别心烦意乱,竟然有一点点想用力摇晃他的冲动。我感觉到危险,脑子里就想起来这个技巧。
我把孩子放到婴儿床上,自己去厨房呆了几分钟,感觉平静一点了,脑子有了主意。我把孩子放在婴儿推车上,推出去绕着小区转了一圈,我感觉心情转换了,孩子也在新鲜的空气里睡了一小觉。
后来做幼教,也有某个孩子闹腾半天不睡觉的情况,一般都是我察觉到开始心烦,马上请别的老师跟我交换分工,对自己、对孩子都好。
实践中发现,不仅仅成人(老师)离开那个让你心烦的环境会转变心情,孩子也是。
在1-2岁班时,有次孩子们准备吃午饭,有个男孩开始闹,其他孩子也受影响,一时间场面混乱。我抱着男孩到了门外。
外面空气凉凉的,孩子一下子就停止挣扎了。其实我当时也不知道怎么办,就跟他一起坐到垫子上,什么也不说,也没有看他。
我们并排坐了大概几分钟,我问:“你准备好进去吃饭了吗?”他点点头,我们拉着手进去,他安静地吃饭,然后睡觉。
这件事让我了解到,无论大人,还是孩子,离开让你生气、烦恼的环境,都可以帮你转变情绪和心情。从此,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一般都会先带孩子离开当时的环境,然后再谈话。很多情况下,都相当有效。
如果视频中的幼儿老师,知道这么一个简单、易操作的方法,她也不至于等到被冲动控制,做出追悔莫及的行为。
06
虽然只是一条小小的技巧,其实也是在有关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支持下产生的。
从情绪和心理方面来说,大多数负面情绪的出现,都是因为你体内积累的负面能量(比如暴力的种子,工作压力,身体疲劳,需求得不到满足等)被触发。你很难控制情绪,控制冲动。
但是情绪是可以被管理的,以前我写过一篇文章《不是你忍不住发火,只是你不知道怒气小宝贝长啥样儿!|| 管理情绪五步法》,讨论了从审察你情绪下的负面能量的角度来管理情绪。
这里借鉴和发展的,是一个更容易操作的技巧:“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自己走开先平静下来,或者根据实际情况带孩子离开产生负面情绪的环境。” (绝对不是要你拖着孩子、揪着孩子离开环境,而是在你刚刚察觉冲动萌芽的时候,马上使用。)
从我的实践经验来看,这个方法简单实用。对幼儿老师来说,因为几乎每天面对各种挑战,更方便刻意练习。
相信在实践中,你会演化出更多的适合自己的方式。
但是,
换一种比较冷静的方式对待让你心烦的孩子,只是一种避免最坏的结果出现的方法。
从根本上改变对待孩子的态度,还是要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跟你平等的个体生命来对待,也就是说:尊重孩子。
你希望自己被别人如何对待,你就如何对待孩子。
你小时候被大人粗暴对待的伤痛,孩子不必一一再去经历。
版权声明
1. 本文系新西兰天维网【天维伙伴】频道稿件,未经原作者授权,不得转载。
2.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3. 作者在本网站上发布的内容仅供参考。
4. 作者发表在本频道的原创文章、评论、图片等内容的版权均归作者本人或标注来源所有。
5. 所有天维伙伴签约专栏作者与天维网的合作,除非有特别说明,否则仅限于“内容授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