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生如夏花
作者: 臭小子
简介: 生命只有一次, 这仅有的一次应该如何度过? Life only comes once. How do you live it ? 死亡,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临近生命终点,发现自己从未真正活过。 It is not death most people are afraid of. It is getting to the end of life, only to realize that you never truly lived. 多少人,临死之前,从未后悔做过什么,却后悔没有做过什么,后悔没冒过的险,没追求过的梦。 Nearly all said they regretted not the things they did but the things they didn’t do, the risks they never took the dreams they didn’t pursue. 我的生命应当如何度过呢?我想: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 How do you live it ? Let life be beautiful like summer flowers and Death like autumn leaves. 天维论坛ID:Joeshang

身在新西兰几年了,为什么还是哑巴英语(2)症结在哪里?

发布时间:2022-05-16 09:32:56
分享到:

为什么在国外呆了好几年了,还是哑巴英语呢?

这真是一个揭人短处,会被打脸的问题。

However,这个问题痛击好多身在海外国人最痛的那一点:在英语国家生活,不会说英语。

在新西兰生活了五到十年,英语听不懂,说不成句的人不在少数。

没有做过数据统计,相信大家都有体会。

生活在新西兰,接电话听不懂的大有人在;

靠蹦单词交流的大有人在;

从未读过一本英文书,一分英文报纸的大有人在;

一天说不了几句英语的大有人在;

......

事实上,好多国人生活在一个英语覆盖下的中文社群里,相信这么说大家不会反对。

国内朋友可不是这么想的。

他们认为,在国外生活了好几年了,英语得比中文说的流利吧。

想象下这样的情景:回到国内,被朋友调侃,来几句洋文呗。

抛开口音不说,除了 how are you, good thanksyou and you 说的滚瓜烂熟外,再发挥下去怕闹得都会很尴尬。

说到这里,部分同胞应该有所体会。

也不必觉得汗颜和丢人,这是学习一门语言的必经之路。

从理论上学会,到实际生活中会用,真的有一段距离。

国内的朋友来找我玩,需要去订票,住宿,酒店,吃饭,租车等等,都需要用英语。

那个时候,真是亚历山大,都是硬着头皮顶下来。

朋友英语不好,没看出我那股费劲的劲来。或许看出来了,只是不好意思点破。

 

那么,为什么咱在国外这么久了,还是哑巴英语呢?

大家都知道,哑巴英语最大的症结是不会说,不会说最大关键在于不敢说,不敢说最重要原因是不自信

造成不自信的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自我文化认同感。

词汇,口音,教育等等都是基本层面的东西。

大家看看是不是有这样一个现象:

以奥克兰为例,这里不仅生活着英语为第二语言的我们,还有很多其他母语非英语的同胞。

比如德国人,法国人,加拿大人(讲法语的魁北克省人),土耳其人,波兰人,捷克人等等。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这些人听说英语比我们大多同胞高一个水平。

这里仅谈英语听说,不是英语总体运用能力。听说读写综合起来,咱国人应该不会占下风。

而且他们说的,我们全部听得懂,再而且,让我们重复,百分之一万我们也会说。

但是让我们先说,就说不出来,或者只能断断续续,不太恰当的说出来。

很奇怪,很奇怪。

说个自己亲身遇到的例子:圣诞节去徒步,遇到一个波兰女孩。小姑娘大学刚毕业,来新西兰旅游度假。性格大大咧咧,聊起天来眉飞色舞,滔滔不绝,英语几乎不打结。

自己也在学英语,小姑娘英语说得这么好,我就特地留意,人家是怎么用英语的。

后来发现:她用的词汇,绝对涵盖在我们高中,甚至初中所学的词汇中,没有特别高级或者难以理解的。

她也会遇到不会的名词,会用会的词语去解释,大家一琢磨,也就知道她说的是什么了。

她说的,我们完全听得懂,她用的词汇,我们也全会。

相对之下,拼车的还有一个韩国人,在这里呆了5年了,全程他几乎都在听我们聊天。

几乎没有说话,敢确定,他只听懂的了很少的部分。

这就是所谓的奇怪现象:她说的英语明明我们都听得懂,按理说也能说出。

但是如果让我们先开口,就是说不利索,就如同舌头不听使唤一般。

 

也好比,同样的牌,人家就是比我们打得好。 

 

我尝试通过比较,发现哑巴英语症结所在。

比较的对象不设为英语母语者,和母语者比较没有太多意义。

关于这点,我想借鉴Lianlian的留言。

其留言全文如下:

Our brains are wired quite differently for native languages and non-native languages. Think about the process we acquire both languages, the former is at subliminal level, the babies are soaked in the whole environment, and their brains are structured differently from adults, so the native language actually imprinted on human being, just like baby birds imprint their mothers when they first saw their mothers.

Whereas the non-native languages are usually acquired through a very conscious and deliberate level, and more importantly acquired when our brains are quite different from children's brains. That is why it is not almost impossible to acquire a second language which is very different from your native one.

I think what we can do is to partly imitate what we went through when we were babies: "soak" ourselves into the environment, but since our brains are very different than babies', we will have to deliberately "soak", consciously "touch" it.

Do you have the experience like this: when the TV show in your mother tongue is played, you can listen to it while doing other things, the native language undestanding can happen at the edge of your conscious, but that could hardly happen when you listen to foreign language show. That is why I mean by "deliberately"

简单的说,lianlian的意思是因为学习语言的过程不同,那么必然掌握程度不同。

母语者对一门语言的掌握是其它非母语者很难望其项背的,背后是环境长时间的浸染。

也如同国人同胞来了这里好久还是中国方式处事,因为浸染中国文化时间太长了。

我想了想, 比较合理的比较对象是,同样是非英语母语者,但是英语说的比较好的群体。

就如同,一个班级里,和学习好的做比较,发现优秀学生的长处和自身的不足,取长补短,缩小差距。

平均来说,非英语母语的其他族裔一般来说英语运用上比国人好些,我们就把他们设为比较对象,分析对比,找出原因。

我们逐一比较国人同胞和其它非英语族裔之间词汇(涉及读写听),口音(说),教育,文化等等因素来发现问题所在。

 

最后,聊下词汇和口音。

词汇和口音绝对,绝对,绝对不是我们的弱项。

先厘清下定义,70年甚至75年的前辈没有受过很多的英语教育。

不会英语单词,不会说英语是正常,这些长辈不能归于于哑巴英语的群体。

70-90的群体几乎都受过中国式“正统”的英语教育,特别是80后和90后。

部分70后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有情可原的,毕竟那时候的英语没有那么普及。

上班遇到四十岁(或者以上)的大姐,大哥们,说着一口流利英语的时候,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80 后和90后更不必说,中国填鸭式的教育动辄就让背诵全文,我们的词汇量怎么会差?

就算英语偏科的同学也该轻松秒杀他非英语国家的同龄孩子。

圣诞节遇到一个波兰女孩的例子上文已经说了。

再说一个咱自己人的奇才。

一个朋友,中国小伙,类似蓝翔技校的某个学校毕业。

之后来到这里读个技能,工作。

哥们绝对没受过正统英语教育,英语都是这里现学的。说得有板有眼,利利索索。

作为研究生毕业的我对其高山仰止,到现在,我只能说自己的英语能力和他齐平。

重点是,他的词汇量达到让人捉急的地步,有次琢磨怎么回复老外语音留言,想到一个词不会 – 尾巴。

还特地问我。学会了以后抓起电话把事情交代的清清楚楚,利利索索。我又仰止了一次。

我们词汇量再少,不会少于这个中国哥们。

所以,我们的词汇量不是问题,能够把手头的词汇全部运用起来,绝对足够应对基本的生活交际和工作。

口音就更不需要担心了。

咱中国人的发音绝对算是极其标准的口音之一。

去听听日本人,韩国人,甚至英语诗写的的比英国人还好的印度人。

那口音,如同咖喱,千回百转,百味杂陈,回味无穷。

如果有朋友是因为口音怕被嘲笑而怕开口的话,那大可不必。

咱的口音,绝对清晰,明白,而且属于比较好听的。

特别是中国女孩子说英语,崇尚自由和反叛的英语从一个乖巧伶俐,极具东方风情的中国女生口中说出来,本来就是中西文化美的结合,动听,美妙。

说一下个人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小技巧,说英语的时候要慢慢的说。

越慢,发音就会越标准,意思也会表达的清楚,而且,说话慢的时候,语言会自带权威性。

人贵则语迟,就是这道理。

这个说起来简单,真正做起来有点难度。

因为我们容易陷入越不会说,越着急,越说的快,越让人听不懂的怪圈。

其后的心理因素在后面文章会有讨论,在此先卖个关子。

大家可以尝试着提醒自己,说的慢点,说的慢点,慢慢做起。

(待续)

进入专栏 点赞 ()


版权声明
1. 本文系新西兰天维网【天维伙伴】频道稿件,未经原作者授权,不得转载。

2.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3. 作者在本网站上发布的内容仅供参考。

4. 作者发表在本频道的原创文章、评论、图片等内容的版权均归作者本人或标注来源所有。

5. 所有天维伙伴签约专栏作者与天维网的合作,除非有特别说明,否则仅限于“内容授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