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天舒说话
作者: 天舒
简介: 天舒,工科出身,却偏爱文科,喜欢写字。干过不少行当,却无一精通,均缘于个性过于散漫,不喜管束。所幸来到自由自在的新西兰,也算是终有归属,惟愿从此沉沦下去,随波逐流而已。天维论坛ID:天舒

从《鲸骑士》了解一点毛利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23-09-15 09:57:23
分享到:

《鲸骑士》(Whale Rider)是2002年新西兰与德国合拍的一部剧情片,导演尼基·考,是一个比天舒大一岁的女性,如果对她不熟,那么提起她新近作品应该广为人知,那就是近期由于疫情被脱期延档的迪斯尼真人大片《花木兰》,在《鲸骑士》之前,尼基·考拍摄了一些本土题材的电视剧作品,直到《鲸骑士》获得广泛赞誉才跻身国际导演群列。

论坛首页幻灯片-704x396-3.jpg

《鲸骑士》剧情十分简单,单线叙事,大致是关于勇气与成长,也算老生常谈或者常说常新的题材。

说的是一个毛利部族到了遴选部落继承人的时候,可后继乏人,年轻人都选择去外面发展,连老酋长的长子都不愿意呆在乡下,跑到德国去上学还谈了恋爱,老酋长的孙女,也就是13岁的女主倒是很想承接祖业,这个女孩类似古代郑庄公的形象,一出生亲生母亲就难产而死,同时出生的孪生男孩也同时夭亡,这让她背负上了不详的沉重包袱,老酋长对她一直是充满了矛盾的敌意。虽说女主聪慧可人,但俗话说的传男不传女,爷爷根本不把女主的请求当回事。无奈之下女主只好偷学技能,并强悍地击败了爷爷培训的准接班人,即便如此爷爷也没想过违反祖制,直到在女主的祈祷下,魔幻的一幕发生,为了救助搁浅在海滩上的鲸鱼,女主爆发出勇敢的潜能,获得神明加持,最终成功营救,骑着鲸鱼遨游在海洋中,目瞪口呆的爷爷结果一旁奶奶递过来的鲸鱼牙饰品,那是为了考验勇敢的人而丢进海底,却无人成功捞起来的信物,最终还是由自己不信任并一直来抱有敌意的孙女捞了起来,此时他才明白女主就是真正的接班人。

这表面是一个文化传承与适应的故事,剧情略显单薄,不过还穿插着女性意识(这个题材在新西兰很常见),以及代际关系的阐述,这也是无论在任何民族任何时代都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是影片到了后面非常感人的一个重要原因。长相酷似日本人的老酋长独断专行,固守传统,与儿子的关系接近崩溃,这些似乎都似曾相识。醇厚的异域文化和唯美的画面中规中矩,属于绝对政治正确的类型,而女主扮演者姬莎·卡索·休斯在片中表现极为抢眼,也为此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在内的多项提名。

《鲸骑士》豆瓣评分8.0,算是相当不俗的成绩,也成了新西兰电影文化中的一部代表作品。

 

电影的拍摄都是在新西兰境内,其中很大一部分镜头在北岛的吉斯伯恩附近一个叫Whangara的村庄拍摄,这个地方距离新西兰最大城市奥克兰大约开车7个小时的路程,也是由于原著作品的故事就在此发生,原著同名小说作者是毛利作家威提依希玛埃拉(Witi Ihimaera),在这里拍摄原汁原味的毛利文化电影十分便利,许多部族成员参加了拍摄,这里也是著名的能够看到每一天世界第一缕阳光之地,片子一直就是围绕在这片浩瀚的大海拍摄。

1.jpeg

吉斯伯恩为代表的北岛东部区域是目前毛利人聚居的几个定居点之一,在这里毛利人口比例相对更大,有的甚至达到50%,因此也保留了许多传统文化的内容,天舒就曾经深入进到毛利部族中,体会日常的生活状态。与其他本土文化类似,实际上不可避免地陷入一种退化,新西兰政府算是世界上少有的开明政府,对待本土文化保护力度相当大,但这些都难以挽住年轻人的脚步,跟部族的酋长攀谈之下也了解到这种趋势,几百人的村庄,找到正宗的纹身纹面的人都很难,凝视着毛利祖屋中那些整齐排列的名字,老酋长也是一脸无奈。

毛利人其实也并非这块土地的最早主人,按照学界通行的看法,毛利人的祖先玻里尼西亚人是从公元1250年至1300年间在新西兰登陆的,在此之前据说也有更原始的土著生活在岛上,不过这种说法尚且找不到考古学的证据支持。但是根据毛利人自己的叙述,他们到达这个南太平洋上的岛屿已经是900-1000年的历史了。毛利人的记载中经常提到他们的先驱是从一个叫做哈瓦基(Hawaiki)(片中老酋长干脆就说是夏威夷)的地方启程的,这是他们传说中一个古老的家园。至于工具大致就是乘坐了巨大的独木舟,(殖民时代之前,这块土地生长着数十米高且粗大的桃拓罗汉松,只需挖空中间的木料,就能建造单体的独木舟,当然这不是长距离航海的那一种,而是在内部湖泊与河流中经常用到的一种船只,但侧面证明了独木舟工艺的成熟)。如果有时间去奥克兰战争博物馆,你就能看到古老的独木舟样式,但说实话有的人也无法想象如何乘坐这么简陋的独木舟能够跨越波涛汹涌的海洋,所以也经常说自己是鲸骑士的后代,说自己祖先乘坐着巨大的鲸鱼跨越大海而来,嗯,有些事儿也不能太认真,听听就算了。

从技术角度分析,三大发展使得这种远途冒险成为可能,首先是航海技术的进步,独木舟通过安装舷外斜木来实现平衡,还挂上了三角帆,从而使横跨太平洋的长距离航行成为可能;其次是农业中利用农作物和驯养动物手段的进步使得这种航行拥有后勤保障;第三则是进行探险与迁徙的驱动力出现,具体驱动力是人口负担造成了资源紧缺还是其他尚无定论。影片最后众人划着独木舟出海,那艘独木舟能够并排坐下四五个人,可以想见由其制成的树木有多么巨大!

新西兰在毛利文化中被称作奥特阿罗瓦(Aotearoa),就是我们经常提起的“长白云的故乡”,其实这也与航海有着密切联系:那些航海家们必须时刻通过各种参照物来寻找方向,包括陆地上鸟类的迁徙、洋流和“拉帕”现象(水下磷光,记得少年派中的奇幻景色吗?)、以及群岛上空似乎静止不动的白云。当然星象更是重要的工具,毛利人的观星台指导他们发现自己的位置,永不沉没的南十字星座引领他们回到家乡,因此他们对于南十字星座有着与北半球的北极星一样的崇拜,并最终作为重要的文化元素落实在了新西兰的国旗之上。

毛利人登陆首先到达的是北岛,在他们波澜壮阔的传说中,将北岛成为“毛伊之鱼”,毛伊是大神的儿子,非常好动淘气,新近有一部电影叫做《海洋奇缘》,里面那个小胖子就是他,这家伙乘坐一个独木舟去钓鱼,没有鱼饵就捣自己的鼻子用血做饵,钓起来的大鱼在阳光中被晒得卷曲,这条鱼就是北岛,鱼尾部分就是远北地区,鱼的眼睛就是新西兰最大的湖泊,陶波湖,新西兰的首都惠灵顿就是那条鱼的鱼嘴。南岛就是毛伊乘坐的独木舟,毛伊踩着的地方就是凯库拉,龙虾出产名地,锚锭的地方就是斯图尔特岛。

在所有关于伟大的毛利建族故事中,关于祖先裴吉阿(Paikkea)都有一个相似之处:他乘坐着鲸鱼之背抵达新西兰,并且就在Whangara登陆,其中最为人喜闻乐见的版本是,一艘载着70位酋长之子的船舶从哈瓦基出发,结果被最高酋长的幼子努阿塔普(RUATAPU)所骗,这个家伙为了私怨在船上钻了个洞,想杀死他的哥哥裴吉阿,结果除了这俩兄弟,其他人都葬身大海,通过乞灵他作为大海之子的权利,裴吉阿逃过劫难,回到了家乡,为了美化这段经历,他“呼唤大海”“像大鱼一样”将他救上岸的隐喻变成了背负他破浪前行的鲸鱼,最终迁徙到了新西兰,这也是小说《鲸骑士》故事的血脉来源。在没有文字只有语言的情况下,毛利人拥有长长的“口述世系”,靠着记忆追怀几百年来的祖先以及后来的人们,这也成为了家族联系的重要纽带,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先人的名字也用拼音文字记述到了毛利人的会堂上,这里是举办各种重要仪式的地点,婚丧嫁娶都在此举办,对于毛利人来说是生活中最神圣和重要的地方。

片中也出现了毛利会堂,就是首次演出的地方,(后面的一次则是学校),准确地说,这叫Marae,是经过雕饰的会议屋之意。其实除了毛利会堂之外,毛利人的生活在其他方面已经与欧洲人没有太多的不同,像著名的哈卡舞蹈也仅仅作为文化仪式的存在,出现在体育比赛中,(例如新西兰最得意的rubby),大人物的迎接以及旅游景点的表演等等,除了哈卡舞蹈,还有独特的waiatakori舞蹈,也是喜闻乐见的,毛利女性还会跳一种Poi,踩着音节的节拍旋转一种白色的小球Poi,令人轻松愉悦。

1.jpg

毛利人的饮食与中国人有一点相像,也是擅于研究各种植物的应用,在编织方面,毛利女性也有着十分悠久的传统。这些在北岛的罗托鲁瓦都能够比较集中地见到。毛利人至今还存在着国王,不过也仅限于一种文化存在的符号,如果国王有召唤,各个地区的部落都会派人响应或前往,不过除此之外,并无实质上的权力意义,毛利人的人口也经历了巨大的起伏,从殖民前(1800年)的约15万人,在欧洲人的争执与病毒的侵袭下,逐年锐减,到了1900年只剩了4万3千人左右,直到近代,在新西兰政府的刻意保护下,才逐渐回升,现在新西兰的毛利人口超过了60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5%,而占有的土地也减少到几乎可以忽略,大约只占全国土地面积的不到5%。

文化的其他方面,毛利人的雕刻水平达到了相当的水准,木雕非常华丽繁复,图纹装饰古朴夸张,极具民族特色,在玉雕和骨雕方面也都有极为不俗的创意,毛利人对于玉石的追求与中国人也不相上下,看得出来这都是度过了相当长时期的安逸日子才能够有这种心思与审美积淀的。这些在影片中也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可以说这部《鲸骑士》算是近年来表现毛利文化一部集大成者,非常成功。

*文中图片均来源网络

微信图片_20190531150714.jpg

进入专栏 点赞 ()


版权声明
1. 本文系新西兰天维网【天维伙伴】频道稿件,未经原作者授权,不得转载。

2.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3. 作者在本网站上发布的内容仅供参考。

4. 作者发表在本频道的原创文章、评论、图片等内容的版权均归作者本人或标注来源所有。

5. 所有天维伙伴签约专栏作者与天维网的合作,除非有特别说明,否则仅限于“内容授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