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人是狂热的电影观众,这个恐怕有几个原因,首先作为苦逼的移民定居者,没有什么合适的娱乐,涌进电影院看看电影做个梦也就算是最好的休息与缓解了,毕竟出去仍然要面对泥泞残酷的生存环境努力工作呢!还有个原因怕是地处世界偏隅,电影是联接与花花世界最好的纽带,通过电影可以了解纷繁花哨的世界,不至于过分落伍。
新西兰的电影制作业起步很晚,据称在1910年有了相关作品,不过已经没有留存,而有记载的从事电影拍摄的新西兰人叫Ted Coubray,1921年,他开始从事摄制,Jack Welsh正是借助他的设备拍摄了新西兰第一部有声电影《Down on the farm》(1935年);另一位Rudall Hayward 则是从业最早的电影人之一,他在1972年的作品《His To love a Maori》是新西兰人制作出来的首部彩色电影作品。John O’Shea于1952年加入位于惠灵顿的太平洋电影公司,这个公司是1952-1966年间新西兰唯一出品故事片的公司,所以不管质量如何,他都经常被称作“新西兰电影之父”,当然有些时候这个没什么技术含量的称号也会落在Rudall Hayward 的头上,这要视关注的焦点而定。1952年之后,该公司拍摄了《 Broken Barrier》等几部故事片(市场反应极为冷淡),后来干脆就堕落成了影视广告公司——以拍摄道路安全宣传片和风景片广告为主。
70年代比较重要的是行业组织架构的形成,1973年,一部《Sleeping dogs》影片的大获成功促使新西兰电影协会(临时)的成立,大约是看到文化产业有利可图前景广阔,但直到1978年NZFC才正式化,旨在对新西兰本土作品以及对新西兰的经济有帮助的外来电影给予财政援助,这一政策影响深远,虽经调整,也一直惠及至今。从80年代初期起,就陆续有各个国家的摄制组选择来新进行选题拍摄,使得新西兰电影行业与世界先进水平(比如好莱坞)之间的距离逐步拉近。
无论如何,到了80年代时候新西兰电影才算出现了真正的大发展期,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新西兰的作家和编剧逐渐积累起来有关系,没有好的素材,光是凭着拍摄一些罗托鲁瓦的烟雾氤氲和峡湾秀色总是难以服众的,所以电影的基础一定是文学,包括虚构的与写实的。新西兰电影也以一种低预算的黑暗、肮脏和诡异,以及粗糙并带有严重阴郁风格的印象(或许是偏见,但也不尽然)出现在西方观众猎奇的目光下。
90年代,是新西兰电影逐渐走向成熟,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重要阶段,一部新-澳合拍的《钢琴课》蜚声影坛,那个时候中国正好迎来VCD的黄金期,该片几乎出现在每一台有追求的VCD机上,也让亚洲人人首次了解到新西兰暗色的一面(欧美人早就知道)。整个产业也在试图更加国际化,反正阳关大道走不通就独辟蹊径,年轻的彼得杰克逊正在创造未来,与效果专家一起致力研究计算机技术在电影行业的应用,1998年,杰克逊与New Line Cinema签约3.2亿美金开始制作《魔戒》三部曲,就此掀开了新西兰电影的传奇篇章。
这些就是新西兰电影的概况。
版权声明
1. 本文系新西兰天维网【天维伙伴】频道稿件,未经原作者授权,不得转载。
2.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3. 作者在本网站上发布的内容仅供参考。
4. 作者发表在本频道的原创文章、评论、图片等内容的版权均归作者本人或标注来源所有。
5. 所有天维伙伴签约专栏作者与天维网的合作,除非有特别说明,否则仅限于“内容授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