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栏名称:卿眼看世界
- 作者: 卿眼看世界
- 简介: 我叫邱少卿,生活在中国江苏,英文名Hill,目前在一家外企供职,业余时间会写一些随笔,也创作过一批小说,11年前由文汇帮助出版过一部长篇小说《深度套牢》;2015年秋在友人鼓励下注册了公众号“信马由缰”,内容包括自己创作的文章及友人的投稿,号下建有专栏“卿眼看世界”系列以追踪时事、回顾历史及轻科普文为主。其后因故暂停几年,现已重新恢复,除了保持更新“卿眼看世界”系列,还创建了新的系列“慢速英语新闻”,力主惠及英文基础薄弱又有志于学习的朋友。
前两次谈了第二大经济体,今天来唠唠第一大经济体
分项说明2023年中国经济实现快速反弹的动力和阻力有哪些?
美国制造业就业规模曾在1979年(彼时美国人口2.25亿)达到巅峰,共计1,950万人在制造型企业工作,而到2010年急剧下降至1,140万人,随后又从该数字缓慢爬升回到2022年(此时美国人口3.35亿)的1,280万人。
美国总统拜登在去年12月7日前往亚利桑那州参观台积电正在兴建的新厂时曾表示: 美国要在本地生产然后把产品卖到世界各地,而不是拱手将产业岗位让到国外,再让美国人花钱把国外生产的产品买回来用。
两个月后,这位白宫老爷爷又自豪地宣布,美国2023年1月的新增非农就业人数超过50万,失业率跌至3.4%(国际标准: 低于4%即为超低失业率,是社会经济蓬勃向上的标志之一),达到50年来的最低值,似乎一扫疫情大爆发初期大规模失业的晦气(下图▼)
然而,与老爷爷豪言显得格格不入的是,美国在2022年第4季度开始出现了一波科技公司(也有少量金融企业)裁员潮(如下表▼)
笔者在这里统计到的,还只是(过去4个月)宣布或正在执行的不少于500人规模的裁员企业,其余的数百家裁员规模在20 - 499人的企业因篇幅受限并未收列其中,就这,总数已经超过10万了。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作为科技企业大国的美国在这股裁员浪潮下,就业市场依然呈现给世人欣欣向荣的表象呢?
原因大致有两个:
第一,随着美国“与病毒共存”政策推广两年,新冠病毒在美国朝野上下已被普遍当作流感来对待,社会的全面开放使疫情大爆发时期遭到冻结的工作机会,特别是服务性行业(酒店、餐饮、护理、旅游等)的工作需求大量释放出来。这些重新释放又遍布全国的工作机会(大概占了过去半年里新增非农就业的65%)能轻松填补科技公司裁员在总就业规模上造成的小缺口,从而形成了非农就业人数持续增加、失业率持续下降的整体数据趋势。
第二,美国劳工统计局(The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所提供的失业率数据是参照国际通行的报告失业率来进行的,其具体方法简单概括如下图
由此得知,如果一个生活在美国的适龄劳动人员(广义16 - 62岁,狭义22 - 54岁,非全职学生且身体健康)若主动选择不工作(例如担任全职主妇或主夫),他/她并不会被BLS计入失业人口,从而也不会提高失业率计算公式中的分子。因为美国和大多数国家一样,是每个月公布一次失业率,根本无法把全社会的实际不就业人口统计到位。按照这个逻辑推导下去,社会在没有大震荡的前提下,凡不在岗者,只要不上报,失业率还能继续下行…
因此,真的要看实际的就业现状,有个数据必须深究,那就是劳动参与率
据美国学者尼古拉斯·艾博斯塔特(Nicholas Eberstadt)在2016年首次出版的《Men without work》(《不工作的男人》)中表示,二次大战以后,美国社会劳动适龄男性的劳动参与率是呈现整体下滑趋势的,而07-09的金融危机及始于2019年末的新冠大流行都强化了美国(男)人主动选择不工作的意向。据该书在2022版的新统计数据中初步估计,目前美国劳动适龄男性中,已有不少于700万人选择了不工作。据笔者对美国社会的了解,这一人群中未必都是完全不参与社会劳动分工,而是根据自身需要部分或极少量地参与,或者断断续续参与,从官方层面看,他们没有明确的雇主,没有连续3-6个月的固定收入,甚至不自行缴纳社保,因此,翻译到眼下中国语境体系中,这就是典型的“躺平摆烂”或好听一点就是“灵活就业”。
▲美国男性的劳动参与率已经由二战结束后的85%+下降至不足70%
艾博斯塔特在书中介绍,根据他的调查,主动放弃工作的人日常从事的活动主要是居家娱乐,包括刷手机、追剧、打游戏等,他们前往教堂的主要目的也变成了领取免费食物,社交范围收缩在以家为中心5英里(约合8公里)半径范围内。虽然美国不同于其他的西方高福利国家,但从07-09金融危机后,美国大量涌现出各类由社区或非官方组织形成的赈济团体。笔者在2010-2020的十年间有幸三度访问美国,此期间多位美国朋友就曾表示过,“美国虽不是高福利国家,但如今的美国是饿不死人的”。这样的环境叠加了发达国家同样普遍存在的低婚育率,很多(男)人没了家庭承担,可以一人吃饱全家不饿,这就为他们主动不参与就业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和心理条件。
▲BLS早在10年前就已经预测美国劳动参与率会继续下降
而从社会现状看,美国竞争激烈,精英阶层呈现结构固化的趋势不断加强,底层打工者和新移民中的绝大多数很难突破瓶颈获得阶层跃迁,社会认同感低下。他们几代人甚至都保持着拿时间换金钱的可预期收入状态,这种一眼望到头的生活让他们世代不断徘徊在底层;而所谓的精英阶层则拥有人脉、资本、信息等高端资源,甚至也可以通过以钱生钱的方式轻松获得更大财富,成为所谓“食利阶层”。从下图的美国中产阶级占比缩水,贫富两段扩大就可以看出端倪▼
这样的趋势,最终导致底层民众的(社会)心理资本耗尽,他们选择躺平,相当部分的因素是他们发现就算再努力,生活没有太大改变;而躺平却依然可以吃饱穿暖,也差不到哪里,反而还少了在雇主那里受累受气,可以放飞自我。所以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来自拉美地区的移民二代、三代中,选择主动放弃就业的人(特别是男性)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但令艾博斯塔特这样的学者担忧的是,拉动美国经济成长的一个主要部分是(社会整体)消费,而中产阶级缩水叠加不断扩大的低收入阶层的躺平现象,必然从根本上遏制美国社会的整体消费力,从而使美国经济在2020-2021这一轮刺激后陷入动力不足甚至初露衰退迹象,作为社会经济运行领先指标之一的采购经理指数或许可以说明更多问题▼
注:采购经理指数中以50作为“荣枯线”,低于50表示经济体可能进入收缩态
他山之石,如何攻玉?
中美两国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同时也几乎是贫富差距最明显的两个大国。改革开放迄今40余年,中国尚未完成构建一个梦想中的橄榄形(即中产阶级为主体)社会,而社会阶层的不断固化使近几年在青年群体中流行起本不该有的“躺平”、“摆烂”,这显然是上文中美国社会出现的那些放飞自我者的“中文版”(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同样有)。国家统计局使用的是调查失业率,也是每个月公布一次,同样不能惠及社会每个角落,那么李总理在2021年3月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记者会中提到了中国有2亿多灵活就业者,恐怕就囊括了这个规模庞大的中国版”men without work”。中国自古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治理思想,翻译到今天的表述就是“基尼系数”要尽量压低,这也是为什么改革开放初期最高层的口号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现在积极倡导的则是“共同富裕”!
【延伸阅读】 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统计学家、社会与人口学家科拉多·基尼(Corrado Gini, 1884 - 1965)在一次大战前夕(1912)撰写的《易变属性与相互关系》(Variability and Mutuality)一文中提出的重要概念,是用于描述社会财富(收入)分配差异化,因此也被称为基尼指标/指数(Gini Index)。简单总结就是一个社会基尼系数越高,贫富差距越大,也反映出一个社会的公平程度。基尼系数现已被联合国收录为观察全球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由世界银行定期进行数据统计与发布。
【鸣谢】感谢皮尤调查、美国劳工统计局、东方财富网、财经孙老师等机构和栏目为本文提供了大量数据与素材。
请点击微信原文参与投票,给出你的意见:
https://mp.weixin.qq.com/s/onRNCLmHwZJSDt_O3IfHwg
公众号二维码
视频号二维码
版权声明
1. 本文系新西兰天维网【天维伙伴】频道稿件,未经原作者授权,不得转载。
2.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3. 作者在本网站上发布的内容仅供参考。
4. 作者发表在本频道的原创文章、评论、图片等内容的版权均归作者本人或标注来源所有。
5. 所有天维伙伴签约专栏作者与天维网的合作,除非有特别说明,否则仅限于“内容授权”合作。